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机制研究

来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ypx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有效衔接《监察法》执行,2018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但同时“两法”程序适用出现新问题,甚至在传统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下呈现“悖论现象”。保证监察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有效衔接的理论前提是,明确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监察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监察权属性,监察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新设的国家权力机关,监察权是与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相并列的独立的国家权力。监察体制改革后,追诉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刑事程序包括监察调查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监察委员会通过行使监察权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调查完毕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提起公诉并经人民法院审判实现犯罪追诉目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比较《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位阶关系,可凸显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差异。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应遵循监察独立、审判独立、检察独立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等基本原则。监察体制改革应当巩固已有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改革成果,坚持证据裁判原则保障被追诉人的基本人权和诉讼权利。监察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衔接具体内容上,职务犯罪管辖权限面临困境。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以监察委员会为主、检察机关为辅的管辖模式,2018年《刑事诉讼法》保留了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立案管辖权,基于司法自治和司法独立原则,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应优先管辖;监察立案不同于刑事立案,刑事立案具有独特的程序法治意义,基于权力监督和人权保障视角,监察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时需重新刑事立案以衔接刑事诉讼程序;采取留置措施的被调查人移送至检察机关时,转换为先行拘留的强制措施不妥,刑事诉讼程序中应由检察机关自行审查决定;监察程序中获取的证据不具备当然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需接受检察机关和法院司法审查,监察证据存有疑问时可作出退回补充调查或作出不起诉决定,甚至判决宣告无罪,坚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不仅仅是法律程序形式的简单“吻合”,更要遵循法律内在精神和现代刑事追诉基本规律。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旅游景区存在游客在集体出游安排时自主性不强,部分导游在景点解说质量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DSP和GPS的自助语音导游系统。该系统利用GPS定位游客,智能检测游客是否
相对于造价高昂、机动性差、容易被摧毁的相控阵雷达而言,高机动分布式协同相参雷达系统由多部机动式小孔径单元雷达分散布设组成。通过对各单元雷达接收的回波包络进行信号级的相参合成,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接收脉冲在时间维上进行相干积累,实现提升信噪比的目的,可等效成一个威力大的探测雷达,迎合现代战争对雷达作战的高精度、反隐身、抗干扰等多方面的性能要求。另外,高机动分布式协同相参雷达还具有诸多优势,如:灵敏度高,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由磷酸1,2-二脂酰甘油和肌醇组成,不仅是细胞膜的组成物质,而且其生物学功能和在药物上应用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高纯度PI可用于预防、治
纵观人类的探月历史,月尘问题始终困扰着探月任务的正常执行。尤其我国的载人航天也开展到载人探月极为关键的一步,因此为了确保月面探测器系统的可靠工作,就必须解决月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