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Cu簇聚物与含氮杂环配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W/S/Cu原子簇聚合物(簇聚物)和含氮杂环配位聚合物(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学性能。共制备了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最后还对它们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六个化合物中W/S/Cu簇聚物1个,一维配聚物2个,二维配聚物3个,分别如下:1{[K(DMF)6][WS4Cu4(CN)3]}n(DMF=N,N-二甲基甲酰胺)2{Cu2I2(pyz)2}n(pyz=吡嗪)3{CuCl2(pyz)(DMSO)2}n(DMSO=二甲亚砜)4{Cu2(bix)4[N(CN)2]4}n(bix=1,4-双(咪唑-1-甲基)苯)5{Zn(3,3-pytz)[N(CN)2]2·2DMF}n(3,3-pytz=3,6-双(3,3-吡啶基)四嗪)6{Zn0.5I(4,4-pytz)0.5}n(4,4-pytz=3,6-双(4,4-吡啶基)四嗪)  1.研究了碱金属阳离子在W/S/Cu簇聚物合成中的应用。利用液相扩散法,通过含钾阳离子的KSCN盐、CuCN和[NH4]2WS4在DMF溶剂中反应,形成一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聚物。其中,1的阳离子部分为K+离子与六个DMF溶剂分子配位;1的阴离子簇骨架为一个马鞍型[WS4Cu4]2+通过六个CN-与周围的五个[WS4Cu4]2+相连接并最终形成三维结构。  2.探讨了采用刚性配体吡嗪(pyz)合成铜类配聚物。利用不同铜盐与pyz配体反应得到了两种新颖的配聚物2和3。在2中,两个Cu原子间通过两个I原子桥联形成[Cu2I2]菱形构建单元,[Cu2I2]间再通过pyz连接并最终得到二维网状结构。而在3的结构中,Cu原子先与两个Cl原子、两个DMSO分子配位形成[CuCl2(DMSO)2]结构,[CuCl2(DMSO)2]间再通过pyz连接并最终得到一维直链结构。  3.研究了柔性配体在构建穿插结构中的应用。通过柔性配体1,4-双(咪唑-1-甲基)苯(bix)合成了一种二维到三维穿插的铜类配聚物4。在4中,每个Cu原子分别与四个bix连接并形成二维网状结构,阴离子[N(CN)2]-嵌于其中。同时由于bix为柔性配体,上述所得二维结构间有着一定程度的自穿插并最终得到三维超分子结构。  4.在基于锌类配聚物的合成中,引入刚性配体3,6-双(吡啶基)四嗪(pytz)合成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配聚物5和6。在5中,Zn原子先与[N(CN)2]-形成一维{Zn[N(CN)2]2}n结构,{Zn[N(CN)2]2}n间再通过3,3-pytz连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然而在6中,Zn先与两个I原子配位形成[ZnI2]结构,[ZnI2]间再通过4,4-pytz连接并最终得到一维锯齿链状结构。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了带有正电荷的粘土纳米颗粒与带有负电荷的氧化石墨烯通过静电吸引实现复合的状况,并将复合物用于吸附水中染料的吸附研究。论文中选取了两种天然粘土(凹凸棒土和
本论文中,我们在之前成功合成石榴酸的基础上,通过挥发的方法在玻璃片上制备出了石榴酸——碳链长度为十八,含有一个共轭三烯(9顺,11反,13顺)的长链脂肪酸(CLn)的有机薄膜。此外,通过在CLn有机薄膜表面吸附具有抑菌性的纳米银、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镁,制备出表面修饰的CLn-Ag、CLn-MgO和CLn-ZnO有机涂层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评价。主要开展研究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CLn有机
超级电容器,也叫做电化学电容器,因其自身的特性被介于传统电容器和蓄电池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储能元件,并且同时具有了电容及电池的各自部分特点,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达到了它的快速发展研究时期。电极材料的选择对于超级电容器来说是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有了很多的研究硕果,这是因为人们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是采用了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了NaxCo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喹啉酮及嘧啶并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并建立了3-氰基喹啉-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发现,邻溴苄溴和氰乙酰胺可在碱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2-氰基丙酰胺;在碘化亚铜、碳酸钾和L-脯氨酸的共同作用下,该中间体可进一步发生分子内N-芳基化和脱氢反应,高效生成3-氰基喹啉-2-酮类化合物。第二部分,研究并建立了2-氨基喹啉-3-甲酰胺和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