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W/S/Cu原子簇聚合物(簇聚物)和含氮杂环配位聚合物(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学性能。共制备了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最后还对它们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六个化合物中W/S/Cu簇聚物1个,一维配聚物2个,二维配聚物3个,分别如下:1{[K(DMF)6][WS4Cu4(CN)3]}n(DMF=N,N-二甲基甲酰胺)2{Cu2I2(pyz)2}n(pyz=吡嗪)3{CuCl2(pyz)(DMSO)2}n(DMSO=二甲亚砜)4{Cu2(bix)4[N(CN)2]4}n(bix=1,4-双(咪唑-1-甲基)苯)5{Zn(3,3-pytz)[N(CN)2]2·2DMF}n(3,3-pytz=3,6-双(3,3-吡啶基)四嗪)6{Zn0.5I(4,4-pytz)0.5}n(4,4-pytz=3,6-双(4,4-吡啶基)四嗪) 1.研究了碱金属阳离子在W/S/Cu簇聚物合成中的应用。利用液相扩散法,通过含钾阳离子的KSCN盐、CuCN和[NH4]2WS4在DMF溶剂中反应,形成一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聚物。其中,1的阳离子部分为K+离子与六个DMF溶剂分子配位;1的阴离子簇骨架为一个马鞍型[WS4Cu4]2+通过六个CN-与周围的五个[WS4Cu4]2+相连接并最终形成三维结构。 2.探讨了采用刚性配体吡嗪(pyz)合成铜类配聚物。利用不同铜盐与pyz配体反应得到了两种新颖的配聚物2和3。在2中,两个Cu原子间通过两个I原子桥联形成[Cu2I2]菱形构建单元,[Cu2I2]间再通过pyz连接并最终得到二维网状结构。而在3的结构中,Cu原子先与两个Cl原子、两个DMSO分子配位形成[CuCl2(DMSO)2]结构,[CuCl2(DMSO)2]间再通过pyz连接并最终得到一维直链结构。 3.研究了柔性配体在构建穿插结构中的应用。通过柔性配体1,4-双(咪唑-1-甲基)苯(bix)合成了一种二维到三维穿插的铜类配聚物4。在4中,每个Cu原子分别与四个bix连接并形成二维网状结构,阴离子[N(CN)2]-嵌于其中。同时由于bix为柔性配体,上述所得二维结构间有着一定程度的自穿插并最终得到三维超分子结构。 4.在基于锌类配聚物的合成中,引入刚性配体3,6-双(吡啶基)四嗪(pytz)合成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配聚物5和6。在5中,Zn原子先与[N(CN)2]-形成一维{Zn[N(CN)2]2}n结构,{Zn[N(CN)2]2}n间再通过3,3-pytz连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然而在6中,Zn先与两个I原子配位形成[ZnI2]结构,[ZnI2]间再通过4,4-pytz连接并最终得到一维锯齿链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