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应用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及活体叶绿素荧光等技术,研究了厦门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生物量、光合色素及光合活性的季节变化,探讨了不同底质类型底栖微藻叶绿素荧光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分析了影响底栖微藻群落演替的环境因子,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底栖微藻主要以硅藻为主,蓝藻、甲藻、裸藻和金藻也有分布。其种类组成和优势属随底质类型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硅藻常年存在,其他类群则只在若干月份出现。泥质中主要优势微藻为布纹藻(Gyrosigma)、斜纹藻(Pleurosigma)、双壁藻(Diploneis)、<圆筛藻(Coscinodiscus);泥砂质中主要优势属为舟型藻(Navicula)、双眉藻(Amphora)、细柱藻(Cylindrotheca)和龙骨藻(Tropidoneis)、优势种为尖锐双眉藻(Amphora acuta)、新月细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翼茧形藻(Amphiprora alata)和蜂腰双壁藻(Diploneis bombus)、微藻个体数量及物种多样性在7月和10月达到峰值。2.共分析鉴定了15种底栖微藻光合色素并测定其含量,其中常见的色素包括叶绿素c(Chl c)、岩藻黄素(Fuco)、硅藻黄素(Diato)、叶绿素α(Chl a)以及β胡萝卜素。此外,多甲藻素(Peri)、玉米黄素(Zea)、叶绿素b(Chl b)和叶黄素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光合色素结果反映的微藻类群组成与显微镜分析结果较为一致。Chl a和Fuco呈双峰型,泥质在12月和1月峰值,泥砂质则在7月和9月出现峰值;Zea亦呈双峰型,两种底质类型均在2月和9月出现峰值;Peri呈单峰型,2种底质均在12月出现峰值;叶黄素和Chl b分布无明显规律。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一定程度上受潜在磷限制,蓝藻主要受温度、氮磷比影响,甲藻可能主要受营养盐的调控,绿藻可能主要受温度和磷酸盐的影响。3.叶绿素基础荧光(Fo)和最大荧光产量(Fm)季节变化呈泥质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泥砂质相反,主要由微藻生物量变化导致。Fv/Fm呈双峰型分布,不同底质存差异,泥质出现在8月和12月,泥砂质出现在8月和10月。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冬春季泥质高于泥砂质,夏秋季相反,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底质中底栖微藻类群组成不同所致。4.春季底栖微藻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不同温度(15~35℃)和光照(0-100%)的短期(0.5-2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当日环境温度(26.5℃左右),体现了其对生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此外,光照实验表明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