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780年(朝鲜正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朝鲜学者朴趾源以朝鲜政府使节团随行一员的身份来到中国,观察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文化、民俗、经济、政治等,且他在中国期间广泛和中国文人名士交流学问,回国后用汉文著述了“庞大的记行文”即《热河日记》,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清代中国社会文化,在中朝(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热河日记》是朴趾源用一位学者的眼光考察中国而撰写出的考察报告,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中国观。当时朝鲜王朝内部的基调是所谓的“尊明排清”,主张讨伐北方的清王朝,认为清朝是夷狄政权因而排斥清朝文化。朴趾源则认为对清朝应该一分为二,即应当把王朝政权本身和文化分开来看,虽则可以把王朝看作夷狄政权,但对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他的新华夷观,打破了旧华夷思想的传统观念,批判了因为不承认清政府而不接受清朝文化的观念,从而使汉文化在朝鲜半岛得到了更好地传播。《热河日记》介绍了中国的文物制度,中国实学传入朝鲜,促使朝鲜北学派兴起壮大,形成“利用厚生”的实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