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提出语言接触和词语借用领域的“三段两合”论:语言接触带来的词语变异或借用现象都遵循着“三段两合”的演变轨迹,并在“三段两合”模式的作用下进行交接与交融。“三段”论主要运用“普-方-古”(普-外-古)大三角的思路和方法对接触、接纳、接续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两合”论主要运用“表-里-值”小三角的思路和方法对交接和交融过程进行研究。通篇围绕“三段两合”论进行,在“三段两合”论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接触问题,对借词显现以及汉化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时分段的、对举式的审视。 导论部分提出“三段两合”论的理论基础和事实基础,并对“三段两合”论进行介绍。 第一章将国外研究语言接触与变异的研究进行梳理,特别是有关借词研究的理论探索。花人力气放在述评和考证上。对于一些论述不准确或者不全面的地方进行了再消化和吸收。 二、三、四章为主要章节。CS1接触阶段,将观察重点放在社会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上面,分为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的接触带来的词汇借用问题,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的接触带来的词汇借用问题。对汉语外出词的分析和考察,为我们研究CS1接触阶段提供了一条辅助线索。 CS2接纳阶段,重点从语言内部机制进行分析,打破借用类型在共时单一层面上的传统划分角度,结合接纳方式的显性和潜性特征、共时层面和历时进程以及理据关联等,重新将借用和接纳类型划分为五大对共十小类。 CS3接续阶段,从语用角度看外来词对话语的影响,在“三段两合”动态对举式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找到并重点探讨了词语模的连锁反应能力和话语传承的灵活多变性。 受到医学领域中“咀嚼与消化的关系”以及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这两个普遍存在的规律的启发,我们对外来词交接和交融过程的认识有如下几点:外来词交接速度与交融速度成反比;本国语言每次只对借来的语素做极小的调整,以使它适应本国语言;本国语言机制可以随着外来语言要素的不断借入而发生一些变化;世界上几乎没有“纯种”的事物存在,语言也不例外。借用现象时刻发生,并遵照“借用优先(杂交优势)”的规律进行。 第一次交合——ADP交接中,将词语交接过程分为显性交接和潜性交接两大类14小类,进行历时分析和动态描写。显性交接又分引入类和替换类。 第二次交合——ASP交融中,由表察里观察,得到词语交合充要条件。由里究表确定词语交融评判视角,我们分别从语音文字交融的类转化与最小倾向性、词法词义交融的不对称与特殊赋格、语序语类交融的渗透性与凸显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后,语值验察借词的定根性,通过考察独用语的速效应用性对词语借用速度与效度进行研析。 三个附录是前期考察调研成果,多为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