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垫式流浆箱神经网络PID解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g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多数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中往往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耦合作用,一个输入信号变化会使多个输出量发生变化,每个输出也不只受到一个输入的影响,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程度。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进行控制就是要使系统的每个被控变量只按其给定值变化,使其不受或少受其它给定值的影响,并且具备较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即实现解耦控制。传统解耦控制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解耦控制,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人工神经网络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解耦方法的缺陷,它的可训练性和结构的通用性,使其具有自适应能力,满足解耦要求,可构成基于神经网络的解耦,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文就是围绕造纸过程中对气垫式流浆箱的解耦控制问题而展开的。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流浆箱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流浆箱的作用和发展过程,指出在我国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气垫式流浆箱是一个具有严重耦合的时变、非线性多变量系统,从而提出了对其进行解耦控制的必要性。 2.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首先简述了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其应用及研究方向,然后结合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介绍了BP网络,并对其结构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对基于PID型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进行了介绍。先是简述了自适应控制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对自适应PID控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原理介绍。最后介绍了PID型神经网络控制器。 4.对多变量系统的神经网络PID解耦控制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简介了传统解耦方法及其不足之处,引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解耦和控制问题。在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四种解耦控制方案进行介绍以后,提出本论文采用方案是神经网络和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然后重点分析了该PID神经网络对强耦合系统的解耦控制问题,包括解耦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其学习算法分析。最后指出该种PID神经元网络可以完成系统的解耦控制工作,使强耦合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5.对气垫式流浆箱进行了系统分析。先是采用实验法和机理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广义气垫式流浆箱的数学模型一传递函数,可知该系统是强耦合系统,要采取必要的解耦措施。最后对气垫式流浆箱系统的几种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选择。 6.将PID型神经网络应用于气垫式流浆箱系统中,对其进行总压和浆位的解耦控制。详细阐述了该解耦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和计算方法。最后,利用MATLAB对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不仅表明该控制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系统具有超调量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总之,本文的研究为气垫式流浆箱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仿真证实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页信息抽取的背景和发展。根据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对多项相关的研究做了概要性的叙述,介绍了这些研究的思想及其优、缺点。对于目标记录所在区域的确定,本文使用
水质监测和保护是一项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由多种参数测量构成的水质监测系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水质监测系统除了测量准确度和实时性更高以
本文首先对网络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技术、关系数据库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指出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经从主从结构发展到了B/S(Browser/server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作为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化风险最小化原理的基础上,在模式识别和时间序列预测等很多数
  随着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视,在信息安全领域,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参予了进来并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中IPSec协议是被研究最多的一种协议,它是由IETF提出的IP安全标准,通过高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热力站管理运行方式已无法满足供热系统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改善供热质量、提高供热能效,应用热力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
红外图像信息处理是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的关键技术。由于其图像处理的任务复杂多样、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因此,构造一个适合实时红外图像处理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是一个必不可
本文采用CAN现场总线,针对低温等离子系统设备的实时、可靠和安全的性能要求,设计了一个分布式测控系统。并且阐述了该系统在磁镜设备中的应用过程。 系统由一个主控节点和
本文以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为背景,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综述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了目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典
“流媒体”是应用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是在原有的多媒体的基础上,为适应网络的发展而来的。它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因特网上播放。这种传输方式首先将视频、音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