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呈全球分布,随着抑酸药和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推广,明显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然而该病复发率高,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等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复发率、抗HP感染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方面有较突出的优势,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医药朝这些方面发展意义深远。要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关键在疗效,而疗效的好坏在于有没有科学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由于我国目前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欠规范,制约了中医药对该病在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建立规范标准统一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这项工作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性溃疡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以期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1)文献研究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两个数据库中包含中医辨证分型的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对涉及的证型进行术语规范,将意义相似或相近的证型归类统一,并作定性、定量分析,按频数描述文献中消化性溃疡的证型、证素特征。(2)临床研究部分:采取临床横断面病例调查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的消化性溃疡确诊患者196例,采集病人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四诊信息和诊断具体结果。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描述性别、血型、年龄、四诊信息等资料的特点;溃疡分类、分期等与证候分布关系的研究采用卡方检验;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提取证候证素。结果:(1)文献研究得出的消化性溃疡主要证型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不足证、胃热炽盛证、湿热中阻证等,证素有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有热、湿、气滞、血瘀、痰,虚证有阴虚、气虚、阳虚。(2)临床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消化性溃疡的证候分布是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湿热中阻证;证候要素包括病性证素:实证为热、湿、气滞、血瘀,虚证为阴虚、气虚、阳虚,病位证素为胃、肝、脾和肾。系统聚类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是: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气虚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湿热中阻证,证素与因子分析结果相同。结论: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结果与文献统计结果相似,提示此二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多因素的中医证候等相关研究有可能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