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文夫的创作生涯,起步于五十年代,在随后几十年的创作中逐步走向成熟。他的创作过程和新中国的成长一样,经历了挫折和磨难,虽然陆文夫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并不完全与此同步,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平行的、曲折反映的关系。从1955年创作的《小巷深处》,到1995年的《人之窝》问世,其间经历了整整40年的漫长历程,小说中的书写对象多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生活经验,但这些凡人小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凡人小事,是与历史有着密切关联的人和事,在某种意义上说,陆文夫笔下的这些凡人小事正是反观时代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政治意识是陆文夫小说创作中挥之不去的背景,在其早期创作中最早体现出的多是政治意识的“自为”状态,也就是说作者的政治意识此时在小说中多表现的直接、露骨,文学创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宣传政治思想,解决政治问题而进行的,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实效性,但终究不能随时间的长河一同前进。随着陆文夫自我认识的逐步觉醒,他自觉的开始迈向了政治意识“自在”的方向——虽然政治生活一直都在,但已逐步退却为生活的背景,作家旨在具有政治意识的背景中阐发出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与思想哲理,从而使小说更具有史的意义。陆文夫作品中政治意识从“自为”到“自在”的不懈努力,也是作家逐步将社会政治意识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努力。而这样的努力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这正是本篇论文所要论证的主旨所在。通过对陆文夫小说创作风格转变进行的分期研究,我们具体分析了陆文夫小说中的“政治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以及从“自为”走向“自在”的政治意识历程,阐释了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小说文本中所表现出“政治意识”或显或隐的反映,并试图从陆文夫于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意识演变的视角,探索他创作演变的原因,进而分析他的小说在每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陆文夫小说创作有明显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政治、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和作者本人世界观、创作观转变的主观因素多重影响的必然结果。因此,研究陆文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就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全面地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找到其创作演变的根源,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有失偏颇。由于陆文夫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转变,他的小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相应地表现出了不同的文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