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出现频率对中国大学生听力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词汇附带习得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诸多基于阅读研究表明,学习者能够附带地习得词汇。当词汇在阅读中频繁出现时,存在一定量的次数,达到该次数将导致词汇习得。与此同时,词汇研究者也将研究重心从将词汇视作一个整体转移到词汇的分类研究,如阅读词汇以及听力词汇等。鉴于研究已证实听力词汇不同于阅读词汇,有必要从听力词汇习得的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词汇附带习得在听力中是可行的,探讨不同次数的词汇重复对听力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多少次数的词汇重复才能带来听力词汇的习得。本研究包括一项听力词汇量测试与词汇重复实验。实验开展前将进行一次由100名电子科技大学大一新生参与的小范围听力词汇量测试调查。本测试所用测试原理与工具均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的词汇量调查研究,意在粗略估算大一新生的大致听力词汇量。词汇重复实验意在探究词汇出现频率对听力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10名电子科技大学大一新生将被随机分为5个组,一个控制组,四个实验组。五组被试将完成包含五个目标词汇且分别为目标词汇重复一次,四次,六次,八次以及十次的英语短句。听完后将接受两个都与词汇意义相关的测试。测试所得分数将通过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17.0版本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组间单词习得情况。本研究试图探究不同词汇重复次数对听力词汇习得的影响,学生不同听力水平对听力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两种词汇测试得分的差异和相关性。本研究的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通过对听力词汇测试以及重复实验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大学生能够从包含不同可理解语境的听力中附带习得听力词汇。词汇出现频率对听力词汇习得产生了影响。学生的词汇习得随着重复次数的增长而增长。与出现1次相比较,4次与6次对习得没有明显的影响。而8次和10次产生了显著性影响。2.8次的词汇重复是从不同语境中习得听力词汇的开始。习得听力词汇可能需要被试在不同语境中遇到目标单词至少8次以上。单词重复次数为8次时,学生在意义翻译题与多项选择题中都取得了高分。而重复次数为10次时,虽然分数仍然在增长,但没有8次较6次的增长显著。3.单词重复次数为8次和10次时,学生听力能力水平对听力词汇的习得有影响。但在4次和6次的情况下却没有产生影响。这说明当词汇重复次数限制在8次以下时,听力词汇习得对所有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说都很难。4.多项选择测试题完成情况好于意义翻译测试题。两项测试中,词汇频繁出现对多项选择题的作用强于对意义翻译的作用。两项测试题得分都随着重复次数的增长而增长。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能够为大学生听力词汇教学以及听力教材的编纂提供实际性的引导。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以往各部门分散应用的发展模式,孤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管理的需求,政府各部门间以及政府与政
采用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以及单六位取代烯丙胺基β-环糊精(NCD)为原料,合成出了一种水溶性聚合物AM/AA/NCD。采用喹啉、溴乙烷、氟硼酸钠在温和条件下合成了离子液体四
如果说语素的表义类型和语素间的形式语义对应关系分析,即语素的聚合意义关系分析,是属于语素语义的静态分析,那么语素在结合成词时的语义变化情况,语素与其所构成词的语义对应关
以二甲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通过缩合聚合反应,合成了阳离子有机聚合物粘土稳定剂。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防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环氧
本文讨论顺应论与合作原则之间相互弥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问题。语义重心性既是顺应论几个核心概念得以整合的关键,又是合作原则4个次准则得以串联的核心,语义重心性保证了顺
本文根据认知语法构建研究汉语存现句承前启后语篇功能的模型。真实语料分析表明,在存现句各种形式的处所词语中,方位词、处所代词或名词、处所短语中的名词,特别是第一个名
语素分析和构词分析是揭示词的结构的两种研究方法。用А.Н.Тихонов的话说:“前者的目的是展示词的语素组合,而后者是揭示词的构词结构”。而词的语素组成和构词结构
计算机博弈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国际象棋的复杂程度较高,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切实的表现在计算机博弈的能力上。国际上对国际象棋的研究有卓越的成就,而
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竞争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日趋激烈,归根到底,人才的竞争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根本所在。面对这一极为
随着国内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大型枢纽机场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扩建。然而随着机场客流吞吐量的不断增加,路侧交通接续运输能力与巨大的客运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