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体促进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及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v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发生于唾液腺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强,中晚期时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肺、肝、骨等器官。肿瘤转移是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所处的细胞外基质及其他间质细胞、可溶性细胞因子等构成。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间质细胞之一,参与调控肿瘤转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SACC的间质中同样存在CAFs,并通过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等促进SACC的迁移和侵袭,但CAFs对于SACC转移的作用尚未见明确报道。近年,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被广泛关注。转移前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在瘤细胞达到靶器官之前进入远端器官,构建适合肿瘤细胞黏附和克隆性增殖的微环境。构建后的微环境具有如下特征:(1)血管通透性增加;(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重构;(3)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募集。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细胞的产物被证实可以调控转移前微环境的构建,包括肿瘤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细胞外囊泡等。外泌体(Exosomes)作为细胞外囊泡的最主要成分之一被证实参与了转移前微环境的构建。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小囊泡,粒径范围为30nm-150nm,作为运载工具包裹DNA、RNA和蛋白质,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导。肿瘤来源外泌体通过与受体细胞结合,参与肿瘤的血管新生、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CAFs外泌体参与的转移前微环境构建却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包括三方面,首先,揭示CAFs及其外泌体在SACC肺转移及转移前微环境构建中的作用;其次,阐明CAFs外泌体构建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分子机制;最后,探究CAFs外泌体促进SACC肺转移及其转移前微环境构建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可望为SACC肺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并为抑制SACC肺转移提供治疗靶点。材料方法:1.揭示CAFs及其外泌体与SACC肺转移和转移前微环境构建中的作用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SAC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的原位肿瘤,原代提取CAFs,命名为CAF-A1和CAF-A2。利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Total Exosome Isolation提取SACC-LM、CAF-A1和CAF-A2细胞外泌体。通过BALB/c裸鼠腹部皮下注射瘤细胞构建肿瘤自然转移动物模型,考察CAFs与SACC转移相关性,实验分为SACC-LM、SACC-LM联合CAF-A1、SACC-LM联合CAF-A2注射组,每组注射细胞总数保持一致。通过C57BL/6J小鼠尾静脉注射外泌体和SACC-LM构建肺转移动物模型,考察CAFs外泌体与SACC肺转移相关性,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的肺组织和肝组织,通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移灶。通过BALB/c裸鼠腹部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考察CAFs与SACC肺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相关性,实验组分为SACC-LM、SACC-LM联合CAF-A1、SACC-LM联合CAF-A2注射组,未注射任何细胞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实验第3周收集肺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移前微环境。通过C57BL/6J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考察外泌体与肺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相关性;实验周期的第1天、3天、7天和14天收集肺组织,鉴定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2.阐明CAFs外泌体构建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利用ITRAQ蛋白相对定量技术,对SACC-LM、CAF-A1和CAF-A2细胞外泌体总蛋白进行两两比对,筛选CAFs外泌体中的高表达蛋白。通过差异蛋白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相关信号通路,并与差异蛋白进行交集分析,确定目的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验证目的蛋白表达趋势。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外泌体体外黏附实验探寻CAFs外泌体的靶细胞。同时,利用肿瘤细胞黏附实验进一步阐述CAFs外泌体作用靶细胞后对肿瘤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3.探究CAFs外泌体构建转移前微环境的临床意义收集转移发生前的小鼠外周血,提取外泌体,通过Western blot考察Integrinβ1的表达。收集15例SACC患者原位肿瘤并统计患者的肺转移情况,将原位肿瘤制成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原位肿瘤间质中FAP和Integrinβ1的表达,并比较转移组及非转移组的差异。实验结果:1.CAFs及其外泌体参与SACC肺转移和转移前微环境构建外泌体提取后通过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验证,观测到典型的外泌体形态及标志物的表达。BALB/c裸鼠自然转移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与肿瘤细胞单独注射组相比较,联合CAFs注射组中转移灶数量及面积显著升高(*p<0.05,**p<0.01),提示CAFs促进SACC的肺转移。C57BL/6J小鼠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CAFs外泌体注射组肺转移灶数量及面积均显著高于肿瘤细胞外泌体注射组(**p<0.01)。结果提示,CAFs外泌体促进肿瘤转移的能力高于肿瘤细胞外泌体。利用BALB/c裸鼠转移前微环境动物模型评价CAFs与SACC肺转移前微环境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单独注射组和肿瘤细胞联合CAFs注射组的肺组织均表达FN、LOX、MMP9和VEGFR1,其中FN和LOX在联合CAFs细胞注射组中呈现高表达,提示CAFs促进转移前微环境构建。利用C57BL/6J小鼠转移前微环境动物模型评价CAFs外泌体与SACC肺转移前微环境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1)CAFs外泌体定植于肺部,同时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的能力显著高于肿瘤细胞外泌(**p<0.01);(2)CAFs外泌体处理组小鼠肺组织中FN、LOX和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细胞外泌体处理组;(3)诱导14天后,肿瘤细胞外泌体和CAFs外泌体注射组均出现VEGFR1阳性的BMDCs,但三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CAFs外泌体主要通过重构肺组织ECM促进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2.CAFs外泌体高表达特殊的ECM成分参与肺转移前微环境构建ITRAQ相对定量技术筛选出CAFs外泌体参与转移前微环境构建的关键蛋白,其中包含多种与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相关的特殊ECM成分,如POSTN、LOXL2等。此外,一些与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也在CAFs外泌体中高表达,如整合素-β1(Integrinβ1)。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ITRAQ的实验结果。为寻找Integrinβ1的整合素-α(Integrinα)配体,我们检测了CAFs细胞外泌体中Integrinα2、Integrinα4、Integrinα6的表达,结果发现Integrinα2表达于CAFs外泌体中,而Integrinα4和Integrinα6未见表达。我们提取了小鼠肺成纤维细胞(Lung fibroblasts,LF),将肿瘤细胞的CAFs的外泌体加入在LF培养液中,结果发现CAFs外泌体可以靶向LF;并且,我们将肿瘤细胞加入到外泌体处理过的LF细胞培养孔中,结果发现CAFs外泌体诱导的LF组中肿瘤细胞的黏附数量及克隆灶面积显著高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诱导组。3.探究CAFs及其外泌体促进SACC肺转移和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临床意义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三组,即对照组、SACC-LM注射组、SACC-LM联合CAF-A1注射组、SACC-LM联合CAF-A2注射组。收集转移发生前小鼠的外周血,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ntegrinβ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血浆外泌体基本不含有Integrinβ1,而三个实验组小鼠血浆外泌体均高表达Integrinβ1,而且SACC-LM联合CAF-A1和CAF-A2注射组的Integrinβ1的表达均高于单独注射SACC-LM组。SACC患者原位肿瘤的FAP和Integrin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肺转移患者的间质高表达FAP和Integrinβ1,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结论:1.CAFs外泌体通过构建转移前微环境促进SACC肺转移。2.CAFs外泌体携带特殊的ECM成分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3.CAFs外泌体通过Integrinα2β1识别肺成纤维细胞,提高成纤维细胞的促肿瘤细胞黏附和增殖能力。4.Integrinβ1阳性外泌体有望作为液体活检的指标。
其他文献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地球上最早的生态系统,所以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核形石是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类型,而且也是包覆颗粒的一种类型,由于产出环境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就像鲕粒成因研究那样,成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的难题之一。辽南及其邻区记录了寒武系丰富的沉积学现象,尤其在寒武系下部(第二统至第三统)集中发育了多套核形石灰岩层,代表了壮观的沉积学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学位
活性炭(AC)在早期地下水污染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渗透反应格栅(AC-PRB)是其中一种利用形式,但是吸附性能降低和吸附饱和的AC会成为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源,影响着污染场地的长期运行效果。本文以三氯乙烯(TCE)作为AC-PRB吸附的目标污染物,利用Fe2+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Fe2+/H2O2/S2O82-)对吸附后的AC-PRB介质进行吸附性能的再生恢复,并考察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再生机
学位
由于产出环境多样,沉积构成复杂,并与微生物活动紧密相连,微生物碳酸盐岩常常形成壮观的沉积而引人注目,也成为当今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寒武纪时期随着后生动物的辐射微生物碳酸盐岩也在增加,该时期不仅形成了显生宙早期的“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也被誉称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寒武纪-早奥陶世复苏期”,而且微生物碳酸盐岩中留下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等生物作用痕迹成为了解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机理的重要线索。基于
学位
西藏中部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的一系列陆相沉积盆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高原隆升、地貌演化和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然而,对这些盆地的地层和沉积学特征以及盆地演化过程仍旧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以伦坡拉盆地、班戈盆地、尼玛盆地和中仓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开展研究,对盆地的地层与沉积及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来自伦坡拉盆地沉凝灰岩的锆石U-Pb最
学位
松辽盆地为大型陆相含油气盆地,广泛分布中、新生代沉积。随着近年来在松辽盆地长岭凹陷上部含油气组合中的油气勘探取得的重要突破,迫切需要对浅层的嫩江组含油气层系进行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征的系统分析。因此,从沉积相分析入手,基于测井资料分析,开展嫩江组的层序地层划分,揭示潜在性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正在进行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应用钻井岩芯、测井等资料对研
学位
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开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分布等研究,并对重点层段进行岩性油藏有利区预测。开展延长组中长期层序界面特征研究,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和5个洪泛面,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和14个中期旋回,建立了以中期旋回为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结构与充填演化特征,指出从
学位
本文基于液相催化和有大分子参与催化反应中物质传输和分子扩散的需求,着眼于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以沸石、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及Ti O2作为研究载体,分别探索微孔、微孔-介孔、微孔-介孔-大孔梯度化孔道的有效制备和调控方法,并对新结构催化剂进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和催化性能评价。沸石作为最典型的无机微孔材料,其高温液(水)相稳定性和梯度化穿晶孔道的设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系统研究HY沸石在不同酸碱
学位
黄河口东洼位于渤海海域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边缘凹陷。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边缘凹陷发现了PL19-3和PL25-6等大油田,证明了边缘凹陷也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使得其受到了较大的关注。目前,黄河口东洼勘探程度较低,钻井较少,基础石油地质的研究不足,烃源岩的质量、形成机理和发育模式问题,复杂油源问题、高硫原油的形成机理问题等等的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研究区的勘探开发进程,为解
学位
研究煤储层地应力分布和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有助于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效率,是目前煤层气开发领域的难点。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的郑庄区块为例,通过现场采集的煤样,开展了含气量以及吸附时间测试,水力压裂实验,常规三轴测试,基于有限元软件的大量模拟等工作。研究分析了郑庄区块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郑庄的地应力分布特征,分区地应力评价体系,破裂压力的有限元模型,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以及水力压裂下天然裂缝
学位
F18区块隶属于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构造带上,目前以三叠系长2油层组长22~2小层为开发目标。该区块建产以来一直将长22~2油藏作为“整套厚砂层”进行整体开采。尽管投产初期生产效果良好,但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出现注水效果差、产量递减快、储层改造措施效果不明显等多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储层刻画欠细致,砂体连通关系不明确”,如部分井区存在不同期次砂体复合假象,致使部分注采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