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胃癌病例资料,对证型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并作统计分析,研究胃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胃癌中医证型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为胃癌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瑞康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72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特点、一般资料、病因和危险因素、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情况、实验室理化指标、手术化疗情况等的关系。结果:1、纳入的472例病例中,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内蕴型118例(25.0%);气血双亏型108例(22.9%);脾胃虚寒型81例(17.2%),肝胃不和型74例(15.7%),痰瘀互结型60例(12.7%);胃阴亏虚型31例(6.6%)。六个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和气血双亏型是本次病例中较多见的类型,其次是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痰瘀互结型,胃阴亏虚型相对较少。2、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常见主要症状为腹痛﹥体重下降﹥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主要体征为腹部压痛﹥手术疤痕﹥腹部包块、肿物﹥肺部啰音﹥肠鸣音减弱﹥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3、一般资料分布情况:男性298例(63.1%),女性174例(36.9%),男女比例约1.71:1。发病平均年龄59.01±13.70,50岁以上占74.4%;男性平均年龄60.84±12.421,女性平均年龄55.89±15.184。广西籍95.8%;汉族65.7%,壮族28.8%。已婚者占92.2%。离退休占26.9%,其次是农民占23.7%。4、病因和危险因素:既往有胃疾病史的占33.9%;有吸烟史的占17.4%,有饮酒史的占16.5%,有不良饮食习惯占11.7%;有胃癌家族史的占2.3%,其他家族史2.8%。5、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和分期:胃癌发病部位胃窦33.5%,胃体16.9%,贲门胃底9.7%,胃角8.9%;复合型的占30.9%。腺癌72.7%。Ⅰ期占6.8%,Ⅱ期占19.1%,Ⅲ期占34.1%,Ⅳ期占到40.0%。6、肿瘤转移情况:肿瘤转移者占63.6%;淋巴结转移48.5%,远处转移42.6%。7、实验室理化指标:发生贫血的占65.7%。8、手术化疗情况:手术治疗的占58.5%,化疗的占66.3%;手术和化疗都有的占42.2%。9、证型与相关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型与年龄段、民族、职业,既往胃部疾病史、吸烟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病理分型、贫血程度、手术化疗情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婚姻、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肿瘤病理分期、淋肿瘤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证型最多见的是湿热内蕴型和气血双亏型,其次是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痰瘀互结型,胃阴亏虚型相对较少。2、胃癌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反酸,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3、胃癌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发病平均年龄大于女性。籍贯以广西籍为主,民族以汉族及壮族多见,婚姻状况以已婚者居多,职业以离退休和农民为主。4、既往胃疾病史、烟酒史、饮食习惯、家族史是胃癌发病常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5、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其次是复合型的,胃体、贲门胃底、胃角相对较少。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病理分期以Ⅲ期、Ⅳ期为主,发生肿瘤转移及贫血者较多,整体以中晚期为主。6、手术和化疗是胃癌常见的治疗手段。7、胃癌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受年龄段、民族、职业、既往胃疾病史、吸烟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病理分型、贫血程度、手术化疗情况的分布差异影响;与性别、年龄、婚姻、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肿瘤病理分期、肿瘤转移情况的分布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