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是中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一个高潮,波德莱尔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他的艺术观念和文学创作中包含的革命性与当时中国社会破旧立新的历史诉求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的译者和研究者从自身需要出发,对波德莱尔进行了具有个人倾向的译介和研究,这些译介和研究成果直接决定了普通读者对波德莱尔的认知。随着中国社会革命的推进、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波德莱尔的译介和研究也几经变化,并且摆脱了早期研究中过于注重开掘其革命性特征的窠臼,开始走向全面和深入,这种变化使得普通读者对波德莱尔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译者和专业研究者对其在中国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处在最为关键的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五四”以来波德莱尔的译者和专业研究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从而廓清波德莱尔中国形象研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通过对“五四”以来波德莱尔的译者和研究者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他们为波德莱尔勾勒出四种形象:第一种是“恶魔诗人”,第二种是“颓废诗人”,第三种是“审美现代性的推动者”,第四种是“都市漫步者”。本文将以分析这些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文本为研究内容,勾勒出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形象之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