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角膜疾病中很常见,多由辐射、去污剂及碱液烧伤引起,也有角膜细菌、衣原体、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有效措施很少,局部应用皮质激素抑制新生血管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效果不明显且局部副作用较大。当角膜新生血管化后就形成一种高危状态,新生血管化的角膜改变了角膜的正常结构,因而更容易出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角膜移植的2年成活率从90%降至50%。因此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探讨CNV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将实验动物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角膜碱烧伤法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碱液,其余过程同实验组,术后均滴消炎眼药水抗感染。2、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新生血管面积,高倍相机照相。3、分别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1,3,5,7,10,14 d随机选择处死大鼠,取角膜组织后固定,行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105的表达。结果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形成,其中3~7d CNV面积增长最快,新生血管伸出分枝且相互吻合,第7~10d时,CNV面积最大,几乎布满整个角膜。其后10~14d时CNV面积增长减慢,新生血管伸长变细,部分血管开始闭缩退化。2、HE染色显示对照组角膜组织各层结构排列整齐。实验组3~7d角膜组织内新生血管明显,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角膜上皮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10~14d时角膜组织内新生血管减少,角膜水肿程度减轻。3、CD1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对照组角膜组织中可见微弱的CD105表达;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CD105随新生血管的增加表达明显增多,于3~7d表达最明显,随后逐渐下降,14d后表达减少。对两组CD105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有明显表达,参与了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