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痹方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的进行性、侵袭性关节滑膜炎[1]。RA的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滑膜反复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效丧失,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本病可归为中医“痹证”范畴,主要因正气亏虚,外感邪气,痰瘀互结,痹阻肢体经络所致,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充分发挥其优势,辨证论治,减毒增效,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多呈免疫亢进状态,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药多具有抑制亢进的免疫反应及抗炎等作用,对RA的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疗效。“风痹方”是何东初教授的经验方,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中药复方“风痹方”对RA有良好的疗效,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的作用,尤其是抗炎、解热、镇痛、化瘀、增强免疫等功效,不易产生依赖性,副作用少,无助热之弊,清热除痹,又无凉遏之忧。   目的:通过观察风痹方对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风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作用机理,并研究与西药治疗所存在的优势,为其临床推广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共收集60例RA确诊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及西药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片+风痹方,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来氟米特十甲氨蝶呤片,余两组治疗基本相同,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性指标、实验室指标和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1.治疗3个月后,达到ACR20、ACR50、ACR70标准的患者比例统计,治疗组分别为83.3%、46.7%、20%,对照组分别为46.7%、20%、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RA症状缓解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2.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DAS28评分均较前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两组DAS28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及ESR、CRP、RF、TNF-α、GP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TNF-α、GPI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RF下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4.临床观察中,服用风痹方的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均较为耐受,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未有终止治疗者。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   结论:风痹方对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ESR、CRP、TNF-α、GPI数值,上述指标可作为湿热型RA的疗效指标;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ESR、CRP、TNF-α、GPI数值有差异,中药治疗组在降低ESR、CRP、TNF-α、GPI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风痹方安全副作用少,临床上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肿瘤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是确立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相关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也孕育而生,如贝伐单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然
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30万180万人死于肺癌,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6,肺癌也是我国人群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居恶性肿瘤之首。中医学素有“肺肾相关、金水相生、肺肾相生”的理论,表明肺肾两脏密切关联。肾藏精主生殖,生殖内分泌系统属于中医藏象学说“肾”的范畴,研究表明性激素受体在人肺癌组织和小鼠Lewis肺癌模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动物实验显示性激素在小鼠Lewis肺癌模型不同处理
目的:观察以健脾益气、软坚散结为主要原则组方的自拟软肝2号方联合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脾超声的影响,客观评价其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