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州,是为今遵义地区的古代称,自古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播州之得名始于唐,迄明,以杨氏族群为主的土酋经营之下,世守其职,保境守疆,共长达700余年。至明中后期,经平播之役后,改土为流,易名为遵义,延续至今,是黔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黔北重镇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有关播州城邑的研究,逐渐成为不同学科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播州土司城邑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对于海龙囤遗址的旅游开发、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地城邑建筑艺术文化价值的研究逐渐兴盛,且迎来了媒体以及有关研究学者的青睐。然而,鉴于以传世文献的匮乏,对于播州城邑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呈现出“首轻尾重,中间臃肿”的趋势。主要是一方面,限于传统史料文献对于早期城邑的记载较少,且加上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疆治略、开发政策,以及重视程度,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城邑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此外,随行政区划的变迁,政治中心治所的转移,城市的类型与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资料的分散与有限,从而影响了整体性研究。本硕士论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共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的绪论,主要介绍本文论题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内容、选题缘由及学术意义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以及重难点等进行分析说明,以便能了解本文的撰写思路和为正文的全面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内容为播州地区聚落形态的概述,通过从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明;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人口聚居格局的演变、多民族的聚居格局、分布、迁徙、融合;民族居住环境、民族习俗等多方面因子的分析,从而探讨城市的起源不同类型,对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具备特征。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五章,主体以历史时间划分,分从唐宋、元明、清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播州城邑的变迁加以阐释。第三章部分,主要是从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羁縻州制政治制度以及民族社会的发展等因素对播州治所城市的起源影响与变化,特别是唐王朝与南诏之争,宋元对峙两个阶段,对播州城邑修筑影响作用。第四章部分,分析土司制度下“因俗而治”的治略到播州之乱,对于播州地区治所城市发生的重大转折,播州“改土归流”后政治中心的分化,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方面分析城市的选址布局、形态的塑造、以及内部空间结构塑造的进行探讨。第五章部分,从明清王朝的过渡,分析城市形态、规模、城址、内部空间结构布局等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城市职能的变化及其差异。本论题以唐宋以降播州区域城市地理为研究视角,也是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着眼于厘清播州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从城邑的起源、发展、变迁着手,纳入到唐以降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秩序维护与管理、边疆开发建设主线之中,内容包括了播州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如城邑类型、城市形态、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城市“点”与“面”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边疆行政区划的调适,民族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探讨播州“土司城堡——城市”的嬗变关系。同时,从城邑的发展过程之中,加以探讨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