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1年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语文的学科教学与育人的终极目标息息相关,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主要原因。 语文课程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强化学生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及培育学生健康而理想的人格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语文教材中人格因素的挖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与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息息相关。本文拟从我国学术界在新课程改革前后不同时期中关于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问题的研究状况出发,对语文课堂教学和人格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当今中学生人格建构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性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优势、语文学科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并探讨了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的多维路径,以期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