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蛋白质的单扫描极谱法研究及应用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h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红蛋白是动物及人体内执行输氧任务的蛋白质,也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是脊椎动物血液的有色成分。体内血红蛋白的降低可导致贫血等疾病。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肌肉中的红色色素,在体内血红素能与氧结合,担负O2的运输的生理功能。血红素铁是天然的补铁剂,可以直接被肠粘膜细胞吸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早已广泛地用作食品营养强化剂。本文采用单扫描极谱法对血红蛋白、氯化血红素及含有血红素的其它蛋白质肌红蛋白、辣根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物质的新型电分析方法。概述了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结构、性质、制备、研究现状。 论文研究工作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血红蛋白的单扫描极谱还原波及应用在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pH6.8),血红蛋白于-1.43V(vs.SCE)处会产生一灵敏的还原波,该波一阶导数波高与血红蛋白在1.0~28 mg/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检测限达0.5 mg/L。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人血清白蛋白不干扰测定,结果与血液分析仪测定一致。循环伏安图表明该峰为一不可逆的还原波。 2.氯化血红素的极谱还原波在pH9.8的H3BO3-NaOH缓冲溶液中加入NH2OH·HCl后,氯化血红素在-0.86 V(vs.SCE)附近产生一新峰。其峰高与氯化血红素的浓度在0.01~2.7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以此来测定血红素的含量。相关系数为0.996,检测限为0.005 mg/L,RSD为2.1%。从温度系数的测定,速度关系与峰高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对峰电流的影响几方面研究,表明该峰为一具有吸附性质的还原波。循环伏安图表明该波为一不可逆的还原波。 3.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辣根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原卟啉的极谱还原波及机理的探讨在pH9.8的H3BO3-NaOH与NH2OH·HCl组成的混合体系中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辣根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原卟啉都能在-0.86 V(vs.SCE)左右产生相似的极谱峰。该峰的形成可作为鉴定、测定一系列含有血红素的物质,初步研究该峰的产生与Hg(Ⅱ,Ⅰ)-原卟啉络合物的还原有关。
其他文献
铁氧体磁性纳米粒子不仅在基本理论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广泛重视。 反胶束是一种油包水型胶体分散体系。表面活性剂会在非水溶剂中自发排列形成纳米尺寸的“水池”,这为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了优良的微反应空间。由于反胶束法制备纳米粒子具有粒径均匀,大小可控等优点,在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制备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分别采用通常被
以1-氯苯基乙烷为引发剂,以氯化亚铜和三(2-二甲基氨基乙基)胺(Me6TREN)的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具有温度和pH值双响应的环境敏感嵌段共聚物聚N-
细胞色素b5(Cytochrome b5Cyt b5)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蛋白,由一个血红素b辅基和一条肽链所组成。通过血红素辅基铁离子价态的可逆变化,cyt b5能接受和传递单个电子
金属离子Li~+、Na~+、K~+、Be~(2+)、Mg~(2+)和Ca~(2+)都是我们生存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们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因此有关它们与一些有机物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和原子-键电负性均衡可极化力场(ABEEM/MM)对金属离子Li~+、Na~+、K~+、Be~(2+)、Mg~(2+)和Ca~(2+)分别与甲醇分子(CH_3OH)的相互作用进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兼具传统电容器与二次电池的优点。由于它所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较长的使用寿命及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核心因素,因此,具有优良性能的电极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碳材料由于它的原料易得、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及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商业超级电容器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极材料之一。在碳材料上若引入含氮的官能团可以诱发法拉第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