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引水发电进水口倾倒体边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PEARTR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哈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处的茨哈峡峡谷内,它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水电工程。电站初拟坝高为250m,装机容量为1800~2000MW。茨哈峡水电站坝肩边坡垂直高差约400m,且受河流下切的影响,整个峡谷谷坡陡峻,自然坡度一般在40°以上,局部地方可达60°以上,而进水口边坡则主要位于一层状结构的倾倒体斜坡之上,且开挖边坡的垂直高差约90m左右,因此如何科学的调查分析进水口斜坡的倾倒深度、倾倒范围及开挖边坡的稳定性等,就成为了这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详细的阐述了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引水发电进水口边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对进水口边坡倾倒体的成因机制及空间展布特征、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野外定性分析和SMR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边坡岩体质量进行了分级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赤平投影、块体理论与极限平衡法对工程边坡的块体及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的研究成果:(1)进水口边坡主要位于三叠系中统第三岩组、薄层-互层状的中细粒结构的砂岩和泥质板岩上。边坡中的结构面较为发育,其中最为发育的一组断裂(弱性结构面)与岩层的走向大致平行,即为一层间错动带或者挤压带。(2)在理论上,岩体的倾倒变形分为:原始状态即岩层未发生变形的阶段,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岩层弯曲、拉裂面向深部扩展并向坡后推移阶段,以及岩层终因弯曲程度过大而从根部折断、压碎的四个阶段。进水口斜坡倾倒体主要是受斜坡地形地貌及坡体结构特征、陡倾薄层状的岩体、地应力方向以及由岩性差异性卸荷回弹所引起的。(3)通过现场对平洞及钻孔岩层倾角的统计分析知:倾倒体在剖面展布上,其倾倒深度与岩体强风化带、强卸荷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倾倒体的平面展布特征上,10号倾倒体主要分布于一突出的山梁上,上下游边界分别为两条较大的冲沟,底部高程在2849-2853m之间,顶部高程为边坡顶部平台附近。(4)在进水口边坡的结构特征分析中,将进水口边坡的结构面分为Ⅲ、Ⅳ、Ⅴ三级,其中以Ⅳ、Ⅴ二级的层间结构面最为发育。(5)采用现场定性分级与SMR定量分级的方法,对边坡进行岩体质量分级。在层状结构的进水口边坡中,由于受到岩体倾倒、卸荷变形的影响,将倾倒体范围内岩体划为以Ⅳ级岩体为主,将倾倒体底部边界附近岩体划为Ⅲ2级岩体为主,而倾倒体以里岩体由于普遍已进入弱风化带内,故将其划为以Ⅲ1级岩体为主。(6)在对进水口边坡的长大结构面统计的基础上,运用赤平投影方法、块体理论、极限平衡方法对边坡在各种工况下的块体稳定性及整体稳定性进行的分析研究知:边坡块体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在各种工况下都具有较高稳定性系数,只有局部块体在暴雨工况下或是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降到了1.0以下,使得这些块体可能会出现失稳破坏的现象;边坡整体的稳定性系数在各种工况下都大于1.3,边坡整体的稳定性较好。
其他文献
复杂高层塔式结构建筑外型独特,结构灵活多变,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需要,近年来受到工程界的格外青睐。虽有学者对塔式结构进行了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但其地震反应特点有待深入
经历100多年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人员逐渐认识到现行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涉及
建立在重塑土基础上的传统土力学理论体系经常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天然沉积土,其本质原因在于天然沉积饱和土受到长期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土结构性的影响。本文在Burlan
本课题采用国产PVC合金超滤膜对济南南部山区和济南黄河水厂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直接超滤处理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直接超滤对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其运行参数影响因素,针对直接
在对锈蚀箍筋约束混凝土相关力学性能研究之前,首先应当确定锈蚀箍筋对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是钢筋混凝土
随着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全面实施和超滤(UF)膜成本的降低,超滤技术已经在我国的老旧水厂改造与新水厂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无机絮凝剂的混凝工艺凭借
传统简支梁桥的缺点在于伸缩缝多,容易破坏。传统的连续梁桥无伸缩缝,但属于多次超静定结构,容易产生过大的附加内力,不利于桥梁的安全使用。连续桥面简支梁桥无伸缩缝,同时也不会
作为第三代饮用水处理技术的代表,超滤膜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但其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如在膜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膜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膜
随着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的开采强度和规模大幅度增加,矿井开采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地应力越来越高,煤矿巷道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