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分子模拟软件的不断完善,使得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矿物与药剂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对锂矿物浮选无论工艺研究上还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均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采用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等新兴技术来研究锂矿物的浮选机理,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环烷酸、十二胺、油酸在锂辉石(110)面,Ca2+、Mg2+活化锂辉石(110)面,Fe、Cr、Mn及Al缺陷锂辉石(110)面的吸附行为以及不同伯胺分子在锂辉石(110)面的吸附行为,同时还对锂辉石(110)面及其吸附环烷酸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表明:水环境下锂辉石(110)面形成水分子层,羰基与锂辉石(110)面的吸附作用要大于胺基与锂辉石(110)面的相互作用,三种药剂对锂辉石的捕收能力为油酸>环烷酸>十二胺。浮选时,药剂分子通过羧基或胺基作用于锂辉石(110)面的水分子层,通过烃链的疏水作用把锂辉石浮选出来;浮选锂辉石时以Ca2+为活化剂时,用十二胺在中酸、弱碱和强碱环境下以及用油酸在中碱环境下有利于锂辉石的浮选;以Mg2+为活化剂时,用环烷酸在强酸性环境,用十二胺在中性环境以及用油酸在中性、弱酸、中酸、弱碱环境下有利于锂辉石的浮选;锂辉石(110)面只有Cr缺陷对环烷酸浮选锂辉石存在有利的影响,而Fe、Cr、Mn、Al缺陷均有利于十二胺和油酸对锂辉石的浮选;伯胺在锂辉石(110)面的吸附能力大小为:十六胺>十四胺>十胺>十二胺,浮选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十二胺浮选性能最小,用十六胺代替十二胺,会带来更好的浮选效果;锂辉石(110)面未发生明显的重构现象,电荷从Al原子、Si原子、Li原子向O原子发生了转移;表面的O-Al键表现出的离子性要大于共价性,静电性得到增强,有利于药剂与锂辉石表面发生静电吸附作用。吸附环烷酸分子的锂辉石(110)面都向锂辉石表面的内部弛豫,氧原子电荷云密度增强并向周围区域发散开来。吸附后,羰基氧原子的负电性得到增强;非羰基氧原子负电性得到削弱,证明环烷酸与锂辉石(110)表面的接触是通过羰基氧原子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