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类比自然为线索的大跨建筑设计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然与建筑具有同一性的观念为基础,以类比自然作为论文的线索,从大跨建筑的形式、结构、功能、进化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大跨建筑与自然事物的类比关系和从自然获得的设计启示,并探讨了大跨建筑仿生设计的方法和创作实践经验。   首先,通过对自然的形式法则、结构特点、功能运行机制和进化规律的探讨,对人类自古以来的自然观和仿生思想的剖析,以及对大跨建筑发展历程中借鉴自然的方式方法的探讨,论证了自然与建筑的固有联系,并建立了两者同一性类比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大跨建筑在形式的表达方式、生成机制和美学表现,结构的类别模式、优化方式、适应生长和材料运用途径,以及功能的基本特征、适应环境的方式和与环境的时空协调等各个方面进行类比自然的研究,探讨自然对大跨建筑的多方面启示。再次,以广义进化论的整体视野来审视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建筑与自然共同进化的进程和趋势,从大跨建筑的结构、功能、形式和设计工具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大跨建筑的进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在类比自然的基础上提出效仿自然的仿生设计方法,对其方法模式、步骤和具体手法加以分析总结,并用之解析建筑作品和指导创作实践。   自然是建筑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仿生也日益成为建筑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在当代提倡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全方位的借鉴自然,特别是借鉴生物高效低耗的生存之道和多元共生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大跨建筑的设计创新,而且提供了实现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组合以怎样的机制促进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城市’化”。本文试图揭示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造城”现象与其全球城市愿景之间的内
学位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城市化进程加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风气影响下的家长对学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并且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入中国也使我国
针对中国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当今国际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思考如何将忽视遗产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关系的孤立式保护转变为遗产与自然一体化的保护,如何将
扬州地区住宅与特定的地域背景紧密关联,其发展演变机制沿袭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其历时性与朝代更替和城市发展的起伏变化相一致,但作为人们居住的物质
本文初步探讨了1988~2008六届夏季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尝试建立横向类比的研究方法与观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系统研究,总结相关经验,探索分析奥林匹克公园在规划
城市本身是一个多元并存、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集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的特殊单元,也是历史街区复兴的动力源泉。而当今一些对待历史街区静态、单一
随着人类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比以往更加密切的关注环境问题。提倡使用清洁环保燃料便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比如,CNG(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据统计,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的死亡人口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4%,而我国80-9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