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胎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孕13~15天SD大鼠胚胎的脑组织分离NSCs,在体外培养并鉴定。制作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伤后7天将BrdU标记好的NSCs局部移植在损伤脊髓处。SCI大鼠分为三组:A组,损伤组,SCI后自然恢复;B组,N.S移植组,SCI后7天局部移植10μL生理盐水;C组,NSCs移植组,SCI后7天局部移植10μLNSCs悬液(约1.0×10~6)。A.B.C三组损伤前及伤后6天、14天、21天、30天、60天时分别行后肢BBB行为学评分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伤后60天处死实验动物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NSCs在大鼠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1.胚胎大鼠脑源性的N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及传代,体外培养的细胞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证实是NSCs。2.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SCI后6天,A.B.C三组各组行为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4天,A组行为学评分高于B.C两组(P<0.05),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21天,A组和C组行为学评分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30天,C组行为学评分最高,其次A组,B组最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0天,结果与伤后30天一致。表明NSCs移植组的行为学评分比其它两组有显著改善。3.SEP检测:损伤前A.B.C三组SEP波潜伏期正常,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损伤后6天,各组SEP波均消失;伤后14天、21天、30天,各组SEP波逐渐恢复,但潜伏期延长;伤后60天,各组SEP波均出现,A组和B组的潜伏期比C组延长(P<0.05),A组和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分别与损伤前相比,潜伏期均延长(P<0.05)。表明NSCs移植组的神经传导功能比其它两组恢复的好。4.MEP检测:损伤前A.B.C三组MEP潜伏期正常,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损伤后6天,各组MEP波均消失;伤后14天、21天、30天,各组MEP波逐渐恢复,但潜伏期延长;伤后60天,各组MEP波均出现,B组潜伏期最长,其次A组,C组最短(P<0.05);各组分别与损伤前相比,潜伏期均延长(P<0.05)。表明NSCs移植组的神经传导功能比其它两组恢复的好。5.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双染发现,C组脊髓内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NSCs可在宿主体内存活;在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5cm处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NSCs在宿主脊髓内有迁移功能;C组脊髓损伤处发现BrdU+NSE、BrdU+GFAP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表明NSCs在宿主体内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胚胎大鼠脑源性的N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NSCs移植入SCI大鼠体内可以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NSCs移植可以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行为学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方面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