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土地置换、城区扩张等活动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分布不合理,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为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该现象不仅有悖于当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也已开始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的重视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也是城市生态问题得以解决的依托手段。其中,景观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大小、形状不同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景观要素的组成和构成、景观格局的要素类型以及各类型在景观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等。城市化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大多数源于城市结构形态的不尽合理,景观格局反映城市的结构形态,对城市化过程中进行城市的生态学相关研究及城市形态和布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地域范围最大的城市,境内沂河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其中心城区是市域范围内唯一由沂河和祊河形成“Y”型河流线的区域,也是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示范区。近年来,临沂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在中心城区表现尤为明显,已多次出现城市内涝、环境污染和用地协调等问题。在城市生态建设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临沂市中心城区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规划区,也理应承担起打造临沂城市生态建设“样板”的责任。本文以临沂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临沂市中心城区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和2019年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利用ENVI软件进行解译,构建城市景观变化时空数据库,在ArcGIS的支持下,结合景观指数、梯度分析、转移矩阵等研究方法,对临沂市中心城区近20年来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4年-2004年期间临沂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2)2014年-2019年期间临沂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开始出现不同转变的阶段。2009-2014年期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自然、半自然景观开发强度大;2014-2019年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建设用地面积增速减缓,林地景观呈现增长趋势。(3)2009年-2019年期间,各个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和格局变化不同,在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上表现为建设用地>耕地>其它用地>林地>水域>草地,在最大斑块指数上表现为建设用地>水域>耕地>其它用地>林地>草地,在斑块数量上表现为其它用地>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在斑块景观形状指数上表现为其它用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在斑块密度上表现为其它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4)各类景观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是临沂市中心城区的优势斑块,也是人口聚集的体现,在面积和规模上占优势,但是人工活动的影响使其边界简单形状单一,且数量较少多成片状分布;耕地虽然在1999年后已不再是中心城区的优势斑块,但其斑块面积仍占优势,城市化进程影响对斑块形状和密度造成影响;以耕地、林地为主的自然、半自然景观均有所减少,尽管水域和草地景观面积总体变化趋势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远远不及耕地和林地减少趋势明显。对于临沂市中心城区而言,林地景观斑块面积的大量减少导致优势度的下降,自然和半自然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逐渐下降,分离度逐渐升高,这种现象势必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5)2014年-2019年期间,尽管建设用地依旧呈现扩张趋势,但是相较于2009年-2014年期间甚至更早期的无序扩张阶段,临沂城市开发建设开始考虑并关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已初步实施城市生态建设。该时期临沂市中心城区正逐渐扭转前期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局面,开始形成有序、集约、合理的中心城区城市格局。(6)影响临沂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规划政策因素。经济社会层面主要由于2004年-2014年期间临沂市在经济和人口方面的增长均高于2014年-2019年期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用地和其他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增大,进而导致中心城区周边的耕地、林地等被大力开发为建设用地。此外,2014年-2019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较2009年-2014年期间有所减缓、林地面积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也证明2014年-2019年经济发展速率低于2004年-2014年期间。规划政策层面主要由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下,临沂市多次制定环保规划并提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其中均涉及到中心城区的“Y”型河流几周边区域。2018年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也指出需基于临沂市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本底进行城市的发展规划。(7)在确定“二河四组团”的临沂市中心城区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发展框架下,分区提出景观格局调整建议:1)沂河和祊河组团可采取“沟道小塘坝成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一步丰富城区水网并持续开展水系沿岸绿化工程,实现“水、岸、滩、城”尽管格局的生态过渡;2)中心组团景观格局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建议采用以人为本和空间渐进式更新的“微更新”理念,将适宜的其它用地适当调整为城市绿地景观,采用多元化的空间重建模式恢复被挤占的自然生态空间;3)新城组团作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建设高地,在景观格局的调整方面更要以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为需求,建设用地集约发展、增加滨水绿道等休闲空间、构建通畅性生态走廊和北城新区生态骨架,形成临沂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的“绿色引擎”;4)罗庄组团建议耕地景观类型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组合式发展,在用地上表现为结合小型耕地斑块发展农业、加工业等产业园区;5)河东组团建议以区域经济全面整合为景观格局调整方向,建设用地、林地等景观斑块向规模化和聚集化发展,增强区域的整体绿化面积。本文通过研究临沂市中心城区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影响关系,一方面,剖析景观格局的变化,为今后相关从业人员制定以保障城市生态为基础的临沂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临沂市中心城区城市化的生态影响、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