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习语加工的ERP研究:二语水平和语义组构性的作用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得到本族语者的广泛运用。英语本族语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毫不费力地使用习语。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掌握好英语习语便意味着掌握了地道的英语表达,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影响英语习语理解和加工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习语熟悉度,透明度和语境等因素对英语本族语学习者的理解和加工领域,只有小部分学者开始研究语义组构性和二语水平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另外,前人对习语语义组构性是否影响二语习语理解和加工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二语水平和语义组构性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英语习语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有无明显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实验调查了二语水平和语义组构性对中国学生英语习语加工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为:1)二语水平对中国学生英语习语加工有何影响。2)语义组构性对中国学生英语习语加工有何影响。3)二语水平和语义组构性对中国学生英语习语加工的影响有无交互效应。实验的受试来自山东财经大学。根据他们的二语水平,受试被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高水平组由7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组成,低水平组由8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组成。实验以英语习语组成成分的字面义的汉语句作为启动句,向受试呈现语义组构性不同的习语,让他们做相关的语义判断任务。具体来讲,实验要求受试默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汉语启动句,然后理解跟在启动句后面的目标习语,接着通过按键对启动句和目标习语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又快又准确的判断。所有的启动-目标对都以伪随机的形式呈现以避免同一种类型的刺激连续出现。受试加工英语习语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和ERP数据(主要观察N400)都将被记录和分析。本研究采用2×3双因素混合设计方案,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通过对不同二语水平被试行为数据的分析发现,二语水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的加工。二语水平较高的被试在利用语义判断任务加工英语习语时比二语水平较低的被试做的又快又好。另外,电生理学数据显示了其在词汇通达和语义整合中的作用。被试的二语水平越高,反映语义整合的N400的波峰就出现的越早。2)通过对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的详细分析,语义组构性这一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英语习语具有显著影响。此发现支持了组构性假说,即在习语的加工过程中,习语的组成成分的意义作为与习语整体比喻义进行概念对比的背景,在认知上仍然是活跃的和可通达的。此发现也部分支持了基于约束的混合模型,随着时间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因素共同限制习语惯用比喻义的通达。学习者同时使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利用直接提取和组构性分析来加工习语。3)实验结果表明,二语水平和语义组构性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英语习语时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在本研究中,这也就意味着,不同二语水平的被试在加工高组构的习语时,反应时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加工中组构和低组构的习语时,不同二语水平的被试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证明了语义组构性的心理现实性,也为习语组构性假说提供了实证证据。习语并非一个特殊类别,它也有着和其他“字面”语言一样的组构性特征。本实验为习语的教学和习得提供了一些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习语进行组构性的分析,也要注重学习隐喻能力的培养。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受试数量比较少,这可能让实验结果相对缺乏说服力。所以今后的研究应当适当增加被试数量,以使研究更具说服力。
其他文献
鲍利斯·列奧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他是—位坚持个性写作的作家,其精神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创作的主题上。经典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真正对帕斯捷尔纳克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本文以帕斯捷尔纳克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修辞方法为切入点,探讨帕斯捷尔纳克如何在其代表作《日瓦戈医生》中运用语言修辞来表达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其
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习理念的不断更新,催生了移动学习这一新型学习形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移动学习的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