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灸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俞募穴艾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并经临床研究,客观评价温和灸俞募穴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证候积分、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对比总体疗效,证明温和灸俞募穴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有效性,为俞募穴艾灸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引发对灸疗治疗中风病机理的思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俞募灸组、四肢灸组、对照组各30例,俞募灸组予温和灸俞募穴配合康复治疗,穴选双侧肝俞、脾俞、俞肾、期门、章门、京门;四肢灸组采用温和灸四肢部位腧穴配合康复治疗,穴选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解溪以及双侧足三里、血海;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按摩治疗、康复功能训练,所有治疗均为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d,共治疗4周。对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四周后进行气虚血瘀证证候积分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予查血液流变学,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统计方面,三组间计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俞募灸组、四肢灸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气虚证证候积分、血瘀证证候积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俞募灸组、四肢灸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以上各评定及指标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俞募灸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三组总体疗效评分,俞募灸组、四肢灸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64.29%及34.48%,组间两两比较,俞募灸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四肢灸组、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俞募灸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灸法对患者气虚血瘀证证候、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损伤、血流状态均具有改善作用,总体疗效良好,俞募穴艾灸作用更优于四肢腧穴艾灸。结论:温和灸俞募穴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降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积分、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中各指标,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全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