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中,反复出现的弄堂意象是其笔下人物活动的核心舞台,并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越过上海这座城市的声色犬马,王安忆看到“都市民间”的光彩熠熠——弄堂里日常生活的精致诗意以及市井百姓的坚韧顽强。基于此,本文以弄堂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分析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所呈现的都市文化精神及九十年代后这一文化精神所面临的危机。 文章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述选题的研究缘起、意义与研究现状。第一章开篇点明王安忆通过弄堂意象折射出其对上海文化“芯子”的理解,即依托于弄堂空间而存在的相对恒常的“日常”文化精神。这一底层文化视野使其有别于张爱玲,更区别于沉浸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怀旧病;第二章围绕其上海书写的民间文化立场而展开。以《天香》《富萍》为例,探讨王安忆在纸上苦心建立的源远流长的弄堂文化谱系。王安忆聚焦底层市民悲欢离合的上海书写与注重世俗性的海派文学传统遥相呼应;第三章旨在探讨当上海遭逢九十年代以及之后时间段落里的众声喧哗,面对因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侵蚀而千疮百孔的都市文明,王安忆对于突围都市文明的无力感以及精神家园何处的忧思;最后,结语部分总结王安忆的上海书写里始终保持不变的审美特质,即以弄堂符号为载体,以“日常”为核心的上海文化芯子。同时也总结出王安忆在面对新时代的都市文明时,其创作所折射出的都市文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