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分析本中心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西方国家及我国其他中心既往报道对比,揭示本中心Ph阴性MPN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648例自2009年至2015年在本中心诊断Ph阴性M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及部分临床参数。结果1.1648例Ph阴性MPNs患者的一般特征:病种分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508例(占30.8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1049例(占63.6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91例(占5.52%)。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本中心MPNs患者发病可处于各年龄段,其中以40-79岁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最高。中位发病年龄60岁(3-95岁)。男女比例:1:1.09。2.1648例Ph阴性MPNs患者驱动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1364例患者检出JAK2V617F突变,占总体的82.8%,突变率分别为PV:93%(471/508),ET:78%(819/1049),PMF:82%(74/91)。9例PV(1.7%,9/508)患者检出JAK2基因第12号外显子突变,占总体的0.5%,ET及PMF患者未检出该突变。143例患者检出CALR基因突变,占总体的8.7%,突变率分别为ET:13.0%(132/1049),PMF:12%(11/91),PV患者未检出该突变。10例患者检出MPL基因突变,占总体的0.6%,突变率分别为ET:1.0%(9/1049),PMF:1%(1/91),PV患者未检出该突变。未发现任何两种驱动基因突变共存。3.1648例Ph阴性MPN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JAK2V617F突变组年龄显著高于JAK2 12号外显子突变组及突变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ALR、MPL突变组无明显差异。JAK2V617F阳性患者较CALR突变及突变阴性患者具有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更高的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MPL突变阳性患者相比仅表现为高白细胞计数(P=0.013);CAL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较JAK2V617F阳性患则表现为显著升高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0.001)。4.1648例Ph阴性MPNs患者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分析:共1160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核型分析,CALR基因突变阳性和阴性患者间异常核型发生率分别为9.8%(8/82):7.4%(80/1078),(P=0.441);JAK2V617F突变阳性与阴性患者间异常核型发生率分别为7.7%(75/971):6.9%(13/189),(P=0.688)。其中,CALR基因突变者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JAK2V617F基因突变者(9.8%:7.7%),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512)。7例JAK2 exon12突变及6例MPL基因突变患者均未发现异常核型。结论1.本中心Ph阴性MPNs患者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79岁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最高,与西方国家报道一致。2.本中心Ph阴性MPNs患者驱动基因突变谱及发生率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但CALR及MPL突变的总体检出率较低,三阴性患者比例较低;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患者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表现;驱动基因突变组患者核型异常发生率较阴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目的本研究对1648例自2009年至2015年在本中心诊断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9例具有+9核型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及65例正常核型患者为对照,以探讨+9在MPNs中的发生情况、与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关系,以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48例自2009年至2015年在本中心诊断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008年WHO诊断标准将其分类。以9例具有+9核型异常的MPN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3例PV患者、5例ET患者及1例PMF患者。该9例患者均为JAK2V617F突变阳性。随机选取65例JAK2V617F突变阳性并且核型正常的MPNs患者(包括21例PV患者及44例ET患者)作为对照。分组分析+9核型异常与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本中心+9核型异常的总体发生率为10.2%(9/88),其中PV患者中,+9的发生率为17.6%(3/17);ET患者中,+9的发生率为11.1%(6/54);PMF患者中,+9的发生率为5.9%(1/17)。除PMF患者核型异常以复杂核型为主外,ET及PV患者最常见的核型异常为+9。2.JAK2V617F突变负荷的检测发现:与正常核型组相比,+9核型异常组患者具有更高的JAK2V617F突变负荷,这种差异在ET患者中更显著,而在PV患者,+9核型异常组与正常核型组两者间的JAK2V617F突变负荷无明显差异。3.在临床特征的观察中,+9核型异常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核型组,P值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位发病年龄、性别比及初诊时脾大情况、血栓事件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4.我们以总体中位JAK2V617F突变负荷(31.1%)作为筛选的标准,在高突变负荷的ET及PV患者群体中,进一步探讨了在排除了JAK2V617F突变负荷这一参数的影响后,+9核型异常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研究发现在高突变负荷的ET及PV患者中,+9核型异常组及正常核型组两者间在中位中位发病年龄、性别比、外周血细胞计数、初诊时脾大情况、血栓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与正常核型患者相比,+9核型异常的MPNs患者呈现出更高的JAK2V617F突变负荷,临床参数上与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相关,在中位发病年龄、性别比、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脾大及血栓事件发生方面无明显相关。与既往研究相一致,但我中心研究发现在ET患者中,+9核型异常与高JAK2V617F突变负荷存在显著相关性,而PV患者这一关联不明显。JAK2V617F高突变负荷群体中+9核型异常对于临床参数的影响不明显,考虑+9异常可能主要通过JAK2V617F突变负荷机制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