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药活性污泥法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末端投加化学药剂可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适用于已建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的改造。针对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效果及途径、除磷影响因素、除磷机理开展实验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设计运行方法。  研究表明:(1)投加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提高除磷效果,尤其是溶解性总磷的去除效果。当药剂投加系数<18时,药剂投加系数(x)与总磷去除率(y)之间呈对数关系(y=27.69lnx+25.55);当药剂投加系数<5时,药剂投加系数(x)与总磷去除率(y)之间呈线性关系(y=15.55x+8.064)。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分别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依靠生物化学协同作用提高除磷的效果。药剂投加系数在0-4范围内,药剂投加系数越大,生物化学协同作用除磷效果越明显。生物化学协同作用除磷过程中化学药剂一部分直接化学除磷,一部分与生物絮体发生作用强化生物除磷。生物化学协同作用除磷效果并不是生物除磷作用和化学除磷作用效果的简单叠加,生物化学协同作用除磷效果与药剂投加后的反应过程有密切联系。  (2)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阳离子、温度、pH值和溶解氧,污泥浓度的影响不明显。温度低于18℃时总磷去除率较高;pH=7-8时总磷去除率较高;好氧阶段DO应大于1mg/L;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应小于3h。  (3)化学药剂直接化学除磷作用机理可以用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中和作用和聚合物架桥作用解释。化学药剂的投加使活性污泥混合液电导率由511.4μs/cm增加到523.0μs/cm,颗粒表面电位由-13.2mV降到-9.1mV。化学药剂通过影响生物絮体的形态特征、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生物特性强化生物絮体除磷作用。投加化学药剂后,活性污泥生物絮体的粒径、分形维数和强度均增大,增强生物絮体吸附除磷能力。化学药剂与活性污泥生物絮体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金属元素进入絮体表面,同时增强了生物絮体吸收磷元素的能力。化学药剂与活性污泥絮体反应的方式不同,进入活性污泥絮体表面的化合物的具体形态也不同。化学药剂的投加不仅使活性污泥EPS总量、蛋白质、多糖、核酸的含量均发生变化,也使EPS的组成也发生变化,使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比例提高、核酸比例降低,提高了活性污泥絮体的生物性能。  设计运行投药活性污泥法过程中,药剂投加量与化学药剂的种类和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要求有关,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在污水处理厂实际选择化学药剂时,除了考虑除磷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为了提高投药活性污泥法运行效果,建议在原有连接曝气池和二沉池的管道中加装一个管式混合器,同时在二沉池的进水中心筒内增设一个絮凝反应区。
其他文献
钢结构的破坏往往是由结构中钢构件的稳定性不足引起的,钢构件的稳定性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就如何检测钢构件的稳定性并进行有效加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湖泊等景观水体污染严重,国内对于受污染景观水体的研究相对甚少。因此,为了缓解景观水体的污染状况,亟需一种适合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技术,这对提高环境质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及生活产生废弃物进入环境的含量逐年上升,水体中被检测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和含量越来越多,这些物质存在水环境中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以
为了防止在正常使用荷载下以及突发性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钢结构发生失稳破坏,以往人们多采用消极被动的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结构的跨度和高度,也影响了其可靠性和经
预应力张弦梁结构在国内外的工程实践中逐渐得以应用,该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张弦梁结构的受力特性及形状确定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思了该结构的新体系——折线型张弦梁
由于组成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在火灾下混凝土层对升温较快的钢筋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得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本文提出一个新概念——等效
本文采用多列串并联质点振动体系,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考虑楼板变形的典型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进行了模拟,对其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规律,特别是楼板变形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影
近年来,许多桥梁结构为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都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在地震作用下,上部梁体由于隔震支座滞回屈服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而主梁的相对位移一旦超过伸缩缝间距,会导
地震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展中国家受灾尤为严重,同样规模的地震灾害会造成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建筑物采取了抗震措施,它的避震疏
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在普通组合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同普通组合梁相比,可以充分利用高强钢材;扩大钢梁的弹性范围,提高结构刚度;降低梁高,减轻自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