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视角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激烈社会变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我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便是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城市反贫困的过程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被喻为“最后一道安全网”。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尽管城市贫困群体的绝对贫困在低保制度的救助下得到了解决,但是处在低保体制内的群体相对贫困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与城市普通居民相比,城市低保群体的相对贫困给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城市低保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应该得到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以往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南京市230户低保户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南京市城市低保群体的贫困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城市低保群体的贫困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家庭收入水平低,来源单一化;第二,家庭支出水平低;第三,债务负担重,家庭扩大再生产能力差;第四,住房条件差且自有率低;第五,耐用消费品总量少,类型较为单一。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社会排斥理论对影响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转型期的社会,失业和非正规就业使得城市低保群体受到了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严重影响了低保群体的收入来源,导致其直接陷入了贫困;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阻和缺乏组织庇护,使得低保群体在政治上无权或少权,导致了低保群体在社会资源的获取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三险”的缺失,使得低保群体往往因为没有能力单独抵御社会风险而陷于贫困;社会交往规模小和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底层化,使得低保群体在获取社会支持时机会较少,也是其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排斥才是构成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深层次根源。   正因为如此,制定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政策,就必须以消除社会排斥为切入点,只有通过社会政策来改变“游戏规则”的不公正,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城市低保群体摆脱贫困的束缚,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本文认为,消除社会排斥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要要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城市低保群体充分就业,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来源;其次,要消除政治排斥,促进低保群体维权渠道的建设,维护低保群体正当的政治权利;再次,要消除社会保障排斥,提高低保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低保群体编织更加安全的社会保障网;最后,要消除社会关系排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使得低保群体遇到风险时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开始了市民化进程。由于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失地农民的自身状况,让大量的失地农民就业于正规部门进行正规就业是不现实的
婚礼消费,属于典型的符号消费。其消费内容无一不具有浓厚的符号意味。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早已不再是使用价值得到满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消费中符号价值内涵的追求普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村聚集的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
学位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结合全球化的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所导致的剧烈的历史变动和社会变迁给青年的社会适应提出的新的挑战。以往有关工作期青年的社会适应研究主
青海省东南部黄河南岸河曲之地有一支特殊的蒙古人,自元明清进入该地区以来,与当地藏族长期交错而居。因受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河南蒙古族逐渐“藏
学位
语言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特殊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氏家训》中有“潜移暗化,自然似之”的观点,意即环境对教育儿童的重要作用,在幼儿园中一个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