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的陨落与“方向”的迷失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在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视它留给我们的文学价值与理性思考。那时的文学,呈现出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文学规范束缚住作家的“手脚”,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文学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理性批判,进而部分作家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真诚和良知。然而赵树理本身所固有的农民性与知识分子人格力量,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种种矛盾与冲突,体现了他在时代政治严格规定范畴与氛围内不失自我的大胆艺术追求和试图冲出人们给他规范的“赵树理模式”的努力、痛苦、挣扎。赵树理“十七年”创作的矛盾性作为解读那个时代历史真相的信息密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因素,时代语境的遽变和惯常思维的断裂,已经把赵树理挤压在十字路口,其自身身份的尴尬与“东西总部胡同之争”,更折射出赵树理与当时意识形态的格格不入,其艰难的自下而上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赋予了他多重文化视野,并影响制约他一生的文学道路。赵树理在“理想世界”的“喧嚣乌托邦”与沉重的真实世界之间徘徊更使他感到“方向”的迷惑,进而在其作品中折射出对政治的迎合与反对和塑造“新人”的“失语”与“旧人”的“丰满”,所有的这些又迫使我们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民粹主义”日渐风行的社会大环境下,理性精神的落潮与“霸权话语”的兴起加上赵树理本身的“骨子里的农民性”在赵树理身上纠结成一个矛盾体,各种力的撕扯致使“赵树理方向”的迷失。在痛感赵树理“方向”迷失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其作为一个历史个案或那段历史的“活化石”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自主、自觉、选择和创造的特性。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终极价值的确认是政治文明的巨大成就。随着主体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的主体性增强,要求相应的主体间
<正>民间记忆可以丰富历史,但不能取代历史民间与民间记忆,已成为近十来年文化、文学界的热门话题。陈思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民间"概念①,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85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85例患者共透析
涡旋电波的大气传输特性对于轨道角动量通信系统有重要意义。以LG波束为例,对涡旋电波在大气湍流中传输时的闪烁指数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大气湍流强度、传输距离、传输高
翻译是译者与读者关于文本处理的一种活动,其中译者的主体活动为大家认识已久。而本文旨在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强调翻译的最终接受者对于文本与译者的巨大影响,也就是说读者
政府统计工作是信息和数据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造现代服务型统计是当前统计工作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统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受到了挑战,不仅数据的采集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数据量级也得到了扩充。那么传统的统计方式就变得不再适应新环境下的统计工作。本文
路翎在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精神。本文欲用启蒙主义精神来关注路翎前期小说中的精神内核,将作家作品放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学史的背景中,去考察路翎
列菲弗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建”■陈炳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列菲弗尔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萨特从存在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不同
随着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推广,现今对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液伺服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因此对系统的控制策略要考虑到如何减少甚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