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桩荷载传递及倾斜荷载下桩-土数值模拟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基于超长桩的大量试验资料建立了考虑侧土软化的荷载传递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然后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超长单桩及群桩,对成层土与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参数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单排斜桩和群桩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研究如下: 1、本文基于超长桩大量试验资料,对传统的荷载传递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与超长桩侧土工作性状相适应的弹性-软化-稳定三阶段荷载传递模型,桩端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并引入混凝土的Rusch模型用于考虑高水平荷载作用下超长桩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性状,从而建立了与超长桩工作性状相适应的层状地基中超长桩荷载传递分析方法,并将荷载传递法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2、研究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超长单桩桩土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横向荷载以及竖向荷载对桩基竖向承载力、横向承载力以及土体竖向侧摩阻力、土体水平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横向荷载的存在对超长桩基础的轴力、侧摩阻力、桩身弯矩有较大影响,且影响区域都集中在桩身较浅部区域。桩端土与桩周土的模量比Kbr对超长桩基础承载力的发挥有较大作用,随着Kbr的增大,在高水平荷载作用下超长桩基础逐渐由摩擦桩向端承桩过渡。 3、对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单排桩的承台-桩-土体系的弯矩、轴力和横向土体抗力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就超长桩桩顶水平位移过大,承载力不足的缺陷,对超长桩上部进行套管加固研究。研究表明,横-竖向耦合荷载共同作用的单排双桩结构中,前后两桩的轴力、弯矩、侧摩阻力存在较大差异。套管对浅部桩身的加固能较有效降低桩顶的水平位移,并能使浅部土体水平抗力、侧摩阻力向更深部传递。 4、对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倾斜桩-土-承台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并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实例对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的斜顶板桩码头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验证。通过对洋山深水港二期的斜顶板桩承台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对比研究表明,本文的数值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可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结构的局部受力进行分析和设计。当斜顶桩板桩承台结构同时受高填土侧土压力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时,竖向荷载的变化对结构水平承载力影响显著。 5、对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超长群桩不同布桩形式进行分析,对两种布桩形式下的弯矩、轴力、桩顶水平力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相同横-竖向耦合外荷载的作用下的群桩基础,圆形布桩比方形布桩的水平和竖向位移均小,且圆形布桩桩身弯矩、土体水平抗力相对更小,各桩轴力分布更均匀,更有利于超长群桩基础承载力的发挥。 6、对超长单排倾斜桩基础和群桩基础进行结构优化设计:(1)通过特定横-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不同倾斜角的超长桩基础分析,得到相应的水平和竖向位移,并综合考虑实际因素获得该结构的最优倾斜角;(2)对群桩承台结构两种不同的布桩方式在相同桩顶耦合荷载作用下承台水平、竖向位移对比分析以及群桩中各桩的弯矩、轴力、土体水平抗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比,得到群桩最优的布置形式。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WSP(Water-Soluble Polymer,水溶性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以及WSP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WSP改性钢纤维混凝土开展研究工作。通
目前我国已在冻土地区修建了较多隧道工程,但冻土地区隧道冻害理论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冻土隧道施工中普遍关心的气候特征、围岩温度场的监测以及隧道冻胀变形关注的较少,且
随着我国内陆河道、湖泊和港口航道清淤工程的不断进行,产生大量了疏浚淤泥,怎样合理处理和有效利用废弃疏浚淤泥成为工程界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高含水量疏浚淤泥堆场空间排水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灾每年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化
本研究通过静态试验考察生物污泥长期饥饿条件下的溶胞情况,并对污泥自然溶胞与超声波强制溶胞分解规律进行比较。同时,通过动态研究,优化超声溶胞作用促进A-A/O系统微生物隐性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由地震引起的边坡失稳所造成的令人触目惊心,因而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已成为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瑞利面波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浅层工程地质勘探和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实验室物理模拟研究是认识和发展瞬态多道瑞利面波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
随着现代竹结构的发展,结构对节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某些重型竹结构建筑,采用传统的节点连接方式难以满足结构对刚度和承载力的要求。植筋连接作为一种新型连接方式,具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的合成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能与组成材料的各自性能有关,同时早期非结构性裂缝的形成与同期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关系密切,相关应力的计算中,就经常涉及混凝
钢管混凝土的优势主要在于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然而,矩形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不如圆钢管混凝土显著,其承载力和延性的改善不如圆钢管混凝土明显,但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