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BioPAK系统对下颌运动的分析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①通过分析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探讨正常关节音产生的机理,为临床正确判断颞下颌关节的状态提供理论依据;②通过测量并分析在咀嚼运动过程中牙尖交错位区域下颌闭合轨迹的角度与咀嚼肌活动之间的关系,探讨牙尖斜度对咀嚼运动的影响,为临床上修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①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五年制及七年制学生中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26名,其中男性11名、女性15名,平均年龄21.25岁,选取标准为:两侧第一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列完整,除第三磨牙牙齿全部萌出,颞下颌关节无症状,无咀嚼肌异常症状,未接受过正畸治疗,无颞下颌关节病病史,三个月内未行牙体治疗,面部协调美观;②测量体位要求:受试者坐于木制靠椅,背部直立接触椅背,双足完全接触地面,双手置于膝上,保持放松状态,受试者距离电脑及仪器1.5m,头部处于中性位置(即颈部肌肉处于既不松弛也不紧张状态),正面观受试者瞳孔连线与地面平行,侧面观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③使受试者熟悉所需测量的各项要求,应用BioPAK关节振动分析系统进行测量,根据实验软件所显示的节拍(1.5s/次),记录试者进行开闭口运动时颞下颌关节音,随机记录10s6个周期的关节音;④嘱受试者咀嚼口香糖待其软化后进行单侧咀嚼,应用BioPAK下颌轨迹描记系统和BioPAK肌电系统,分别同步记录左右侧咀嚼运动轨迹及颞肌前份、咬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肌电值;⑤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四分位间距方法分析描述颞下颌关节音;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咀嚼运动中牙尖交错位区域下颌闭合轨迹角度与咀嚼肌肌电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①个别正常(牙合)人群中关节音的波形呈单峰,最大峰值约出现于48~91Hz之间,波形的振幅下四分位数为0.40Pa、上四分位数为1.08Pa、四分位间距为0.68Pa,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P>0.05);②颞下颌关节音的频率下四分位数为48Hz、上四分位数为91Hz,四分位间距为43Hz,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P>0.05);③产生关节音时下颌相对位置比值为0.74±0.15;④咀嚼运动下颌闭合轨迹的角度值冠状面观为47.33°±12.43°,矢状面观分别为31.72°±10.99°;⑤矢状面的闭合轨迹角度与非工作侧颞肌前份肌电值成正相关(r=0.34,P<0.05),冠状面的闭合轨迹角度与工作侧和非工作颞肌前份和咬肌成负相关,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工作侧和非工作侧颞肌前份的肌电值分别为43.97μV±17.24μV、31.36μV±13.19μV,工作侧和非工作侧咬肌的肌电值分别为51.73μV±21.54μV、29.33μV±13.61μV,工作侧和非工作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值分别为10.39μV±5.19μV、9.67μV±7.96μV,工作侧和非工作侧二腹肌的肌电值分别为15.36μV±5.45μV、13.02μV±5.11μV。 研究结论:①本实验所测关节音振幅分布呈偏态分布,振幅峰值出现在频率48~91Hz处,发生正常颞下颌关节音时下颌的相对位置为开口运动的中后期;②在咀嚼运动中,矢状面的闭合轨迹角度与非工作侧的颞肌前份肌电值成正相关;③咀嚼运动牙尖交错位区域下颌闭合轨迹角度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肌电值之间没有相关性;④咀嚼运动牙尖交错位区域下颌闭合轨迹的角度值冠状面观为47.33°±12.43°,矢状面观为31.72°±10.99°。
其他文献
目的:在牙周病及正畸临床中,牙槽骨组织的改建是牙周愈合、牙齿移动的关键,由成骨和破骨两大效应细胞共同作用完成。目前的研究认为成骨细胞在骨改建机制中处于“中心调控地位”
口腔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腔健康也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正常生活,所以注重口腔健康非常必要。龋病、牙周病、牙列缺损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此类疾病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