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的营养需要量随着每天的生长发育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增加饲养阶段可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同时可有效减少氮磷的排泄。近年来肠道菌群因可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物质代谢及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理活动,影响动物生长和健康而备受关注。而生长育肥猪饲养阶段的细分后是否会影响其肠道微生物区系及营养物质代谢的研究尚未报道。因此,本试验旨探讨饲养阶段细分后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遗传背景一致、体型体况相似、80日龄(约34 kg)的健康长大仔猪2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试验期100 d,分别采用五阶段饲养(FPF)和日阶段饲养(DPF)。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一头进行屠宰取样。试验结果如下:1)DPF组的料重比、单位增重粗蛋白摄入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显著低于FPF组(P<0.05);两处理组间的始重、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DPF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FPF组(P<0.05);DPF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高于FPF(P<0.05);两处理组血清中尿素氮、葡萄糖、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DPF组十二指肠碱性磷酸酶和Na~+-K~+ATP酶的活性显著高于FPF组(P<0.05);DPF组空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FPF组(P<0.05),而两组间空肠Na~+-K~+ATP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DPF组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绒毛高度显著高于FPF组(P<0.05);DPF组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低于FPF组(P<0.05);DPF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FPF组(P<0.05),两组间空肠隐窝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5)与FPF组相比,DPF组十二指肠Na~+依赖性谷氨酰胺载体2(ASCT2)、空肠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1(CAT1)以及回肠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m 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两组间小肠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和小肽转运体1(Pep T1)m 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6)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DPF组和FPF组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螺旋体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但其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DPF组Oscillospira、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FPF组(P<0.05),DPF组RFN20相对丰度显著低于FPF组(P<0.05)。在种水平上,DPF组Ruminococcus gnavus、Streptococcus equi相对丰度显著低于FPF组(P<0.05),而Clostridium methylpentos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FPF组(P<0.05)。7)血浆代谢组共鉴定到4331个代谢物,筛选到34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有248个代谢物显著上调,94个代谢物显著下调。基于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由上述结果可知,日阶段饲养可降低生长育肥猪料重比,节约饲料成本;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形态,促进营养物质转运吸收,调节机体氨基酸、脂质及维生素代谢;日阶段饲养可通过减少Ruminococcus gnavus、Streptococcus equi等有害菌丰度,血浆中脂质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相关产物显著增加,从而促进肠道健康及提高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