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的日渐壮大和日臻完善推动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不断发展。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多因子定价模型,专家学者们对资本市场中股票的定价进行了不断地探索。Fama和French(1993)提出了三因子定价模型,为多因子定价理论研究的开端。随后Carhart(1997)的四因子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多因子定价理论。Fama和French(2015)的五因子定价模型引入了更多的定价因子。Hou,Xue,Zhang(2015)考虑了利润和投资因素后,有了Q因子定价模型。但基于投资理论提出的模型能否进一步提升模型定价能力呢?本文试图通过检验模型对市场异象的解释能力来检验和分析Q因子定价模型的定价能力。为了评价多因子定价模型定价能力,本文选取了β值效应、综合股票发行效应、波动率效应、应计利润效应、动量效应、B/M效应以及投资效应这7种交叉市场异象,对市场异象进行了更全面说明。本文也构建了评价模型定价能力的标准,通过5种评价指标来对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Q因子定价模型是否提升了定价模型对市场异象的解释能力,本文将Q因子定价模型与Carhart四因子定价模型、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与五因子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Q因子定价模型对7种交叉市场异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模型中投资因子和利润因子对大规模股票以及小规模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较弱。Hou,Xue,Zhang的Q因子定价模型在解释某些市场异象上相较于其他三种定价模型解释能力也有所提升,同时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与五因子模型可能存在过度拟合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Q因子定价模型较好地对股票市场中存在的异象进行了解释,但也待接受更多市场异象以及更加全面的评价标准的检验;同样针对大市值以及小市值股票,模型的定价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