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2010年3月31日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资本市场上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边交易机制结束了。从此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在看涨的时候可以通过融资买入股票,待涨价后卖出股票偿还融资所欠借款;在看跌的时候可以通过融券出售股票,待跌价后买回股票并归还所借股票。融资融券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重大创新,对于完善股票定价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的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目前经历了五次扩容,交易量增幅巨大,中国股市2015年经历了新一轮牛熊市。一直以来,学者们关于融资融券业务对于股市稳定性的研究不少,有研究表明融资融券业务能够降低股市波动,也有学者认为该项业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不明显,还有学者认为融资融券业务起到了加剧股市波动的作用。探究融资融券业务对中国股市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无论从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分析了融资融券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股价高估假说、波动性理论与噪声交易理论等,以及从理论上分析了融资融券业务对中国股市的波动性的影响的传导机制。融资融券业务对中国股市的波动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既能加剧波动,也能平抑波动。在实证部分,本文选取了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率作为中国股市波动的代理变量,沪深两市日融资净买入额、日融券净卖出额分别代表融资与融券交易的规模,实证部分使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别分析了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对股市波动的冲击。选取的样本区间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第三次扩容前2010年3月31日-2013年9月13日,扩容后2013年9月16日-2018年3月8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扩容前,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非常微弱,略微降低了股市的波动。融资交易与股市波动互为彼此的格兰杰原因,但是融券交易与股市波动之间彼此的统计学上的预测力度很差。而标的证券近几次扩容进一步释放了融资融券交易的活力与促进了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1%的显著性水平上,融资业务与股市波动互为彼此的格兰杰原因,融券交易和股市波动互为彼此的格兰杰原因;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市的波动性,并且影响具有持续性,其中融资交易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大于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针对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目前存在的投资者缺乏理性操作的意识、融资融券利率较高、标的股票占比有限、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和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作者给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发展的监管建议:(1)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于两融业务的认知度,培育理性投资者;(2)完善融资融券业务定价机制,在保证证券公司盈利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利率,吸引潜在投资者;(3)进一步扩充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丰富交易品种,让更多股票都有合理的风险对冲机制;(4)改善金融市场的监管现状,推进卖空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