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地形的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瞬变电磁法(TEM)已广泛地用于金属、石油和地热等矿产资源的勘查,也广泛地用于工程、基岩和寻找地下水以及预防灾害等方面。因为这些勘探常常在山区进行,勘探区域的地形影响和目标体的复杂三维形式不容忽视。因此,要求我们的模拟技术能够精确地模拟任意地下结构和地形的三维地电模型,以增加勘探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国内对三维瞬变电磁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三维瞬变电磁的正演问题可以为三维时间域电磁法的反演解释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基础;研究三维模型的瞬变电磁响应也是提高国内 TEM 应用水平和解释精度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是求解 Maxwell 微分方程的直接时域方法。因此,本文在 Wang T.和 Hohmann G.W.(1993)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地形起伏的三维地电模型,提出了 Maxwell 微分方程组的一种时间域有限差分解法。解法中,我们采用 Yee(1966)的交错网格方案和 DuFort-Frankel 方案的改进版来离散化准静态的 Maxwell 微分方程组,该算法适合于模拟任意电导率变化和地形起伏的地电模型。我们通过重合边界坐标的方法来计算地形模型的响应,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流体动力学领域,也可以用于电磁场传播领域。在重合边界坐标的方法中,我们通过坐标变换把电磁问题从物理域转换到计算域,然后在计算域中完成有关的运算。从而消除起伏地形的影响。本文中,我们给出了显式的稳定的步进的电磁场分量有限差分方程,利用向上延拓边界条件求取空气中的磁场值,并针对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提出了一种有效可靠的电磁场初始值计算方法。只要将电磁问题的初始值及边界条件代入有限差分方程中,我们就可以逐步推进地求解出电磁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算法的实现上,我们采用 Fortran 语言编写了程序进行理论模型试算,并运用 Matlab 软件实现了计算结果的可视化。通过均匀半空间模型、均匀半空间含低阻体或高阻体模型、良导覆盖层模型和三个起伏地形模型的计算和结果分析,均表明此算法的数值解很精确。因此,研究起伏地形模型的瞬变电磁响应对于解释地形起伏条件下的资料是必要的,带地形的三维模拟技术大大改善了瞬变电磁勘探的应用效果。
其他文献
为研究翼型在均匀流情况下的绕流流动机理,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非对称翼型NACA64-418进行风洞试验,对不同攻角、不同风速下翼型绕流流场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引入涡旋强
远紫外波段(115~200 nm)光学遥感是在卫星上获得空间环境参数,如O, N_2和O_2等中性大气原子分子柱密度及廓线分布、电离层电子密度TEC、电子密度廓线、等离子体含量、大气温度廓线、太阳EUV流量、能量粒子沉降等信息的重要探测技术,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空间天气探测方法之一。定量获得这些物理参量的重要过程之一是载荷的辐射定标,包括发射前实验室定标和在轨定标。发射前定标给出载荷的原始定标系数,
针对差动调速齿轮传动系统的刚体动力和振动特性进行研究,考虑传动系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主要内外部参数激励,建立差动调速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振动微分方程,在S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聚光、集热协同进行,聚光太阳能能流极不均匀,对能量转换效果有较大影响.为避免太阳直射辐照度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碟式聚光器和圆柱型接收器,搭
近十几年来,有关振动利用工程的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依据这些理论制造的振动机械,已经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工业中有很多大型振动设备,这些大型设
ICP型冲击波压力测量系统低频特性不理想,尤其是零频特性,无法用静态标定的方法获取系统的工作参数。针对毁伤工况下压电式冲击波压力测量系统存在工作特性参数(如灵敏度)不准确问题,开展了冲击波压力测量系统的准静态校准方法研究。基于落锤液压标定装置的工作原理,研制了可适用于冲击波压力测量系统的准静态校准装置。该装置可产生类似于半正弦形的压力脉冲,试验验证了压力脉冲幅值范围0.1MPa~50MPa,脉宽1
表情机器人可以帮助操作者跳过复杂的编程与操作,更直观地实现人机交流。并具有人性化、情感化的特点,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目前,表情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尚处
学位
摘 要:空气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贵,有投资低,分布范围广,安装方便,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等优势。热源塔技术为空气热能的技术利用和推广增加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空气热能;热源塔;热源塔热泵系统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230-01  1 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范畴  2015年11月25日下午,由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