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海音是台湾光复以后第一位较为成熟的女作家,她在台湾女性文学史上开了母语写作之先。她祖籍台湾苗栗,却生在日本长在大陆最终定居台湾。几经漂泊与迁徙的生活经历,为林海音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也影响着林海音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林海音的笔下,既可以书写令她眷恋的大陆的风土人情,又可以书写她的祖籍台湾本土的生活世相,或者大陆台湾交织的人间百态;她既不失落于回乡后地域变迁带来的游移感,也不受制于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更不存在我是“北平人”亦或是“台湾人”身份模糊的困扰,而是始终以“一个中国”的情结贯穿其整个的文学创作。这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异的现象。大陆对于林海音的关注,大体上始于1983年因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迄今为止,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上的阐释,且大多为某单一方面的研究,而从身份认同角度透视林海音的整体创作还很薄弱。由于台湾当代作家,主要是与林海音同年代的作家的构成及其创作的特殊性,即一般来说大陆去台作家多半以“回眸”的姿态书写大陆“过去”,而本土作家则以自审的目光关注足下的景况,这其间显然隐含着身份写作的问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目前还尤显薄弱的“身份认同”的角度对林海音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关系进行探究,期望能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林海音的创作,及其“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林海音的创作对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所在。据此,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研究缘起、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探讨林海音在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的建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揭示林海音创作中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中国经验”;第四部分通过与林海音同年代的由大陆去台(定居台湾或再移居海外)以及台湾本土作家的比较研究,探寻林海音与这几类作家的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进而凸显林海音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对于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特别意义。
其他文献
生活方式干预无疑是维护健康、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亚健康最有效的手段,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干预途径当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作者认为通过健身
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加快实施,在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加剧、突发水污染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城市
档案管理的原始性、真实性、动态性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作为档案管理中人的因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1998年政府开始实施住房消费政策来启动全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房地产业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
高管层的股权激励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的长期激励手段。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已逐渐引进了对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但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不仅没有被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淹没,而且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并
目的研究儿童顽固性癫痫的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56例顽固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EngelⅠ级40例,占71.4%;Ⅱ级7例,占12.5%;Ⅲ级5例,占8.9%;Ⅳ
越南的扶贫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的,到1994年已在全国范围开展。从1984年9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通知》算起,我国在扶贫征途上耕耘跋涉已超20年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达到坡耕地持续利用的目的,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上,以甘草、板蓝根、苜蓿、春小麦等为供试作物,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旨在保护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