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寒指药物味苦而性寒凉,苦寒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泻下潜降等作用。因温病病邪性质温热,故苦寒法在温病治疗中使用机会比较多,使用范围比较广,但若掌握不好分寸,致使失误的情况更易发生。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撰文专论温病滥用苦寒之弊,言:“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河间且犯此弊”揭示了温病苦寒失误现象的客观存在。
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若发生苦寒失误更易使病情变化(即误治变证),以致病情轻者转重,重者致危,甚至危及生命,故充分认识导致温病苦寒失误的原因至关重要。本文认为不辨患者体质、不分病邪性质、不辨证候虚实、不审病情轻重、不察病程阶段、不识苦寒药性、不明中西有别等是导致苦寒失误的常见原因。将苦寒失误误治变证的病机归纳为燥伤津液、耗伤阳气、损伤胃气、伏邪于内、引邪深入等,并针对致变病机提出顾护胃气、补益阳气、滋阴润燥、透邪外达等常用救误方法。
由于温病病情复杂、病证相似、证候兼夹、脉症矛盾、体质差异、疾病过程中的假象以及临床医者主观失误等等,常给准确的辨证造成困难,使临证难免失误。但纵观历史,医者对成功的经验总结较多,而对失误的原因、致变、救误等探讨较少,尤其是系统研究者几乎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引起医务界对温病临证失误问题的重视,本课题拟对温病临证苦寒失误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温病苦寒失误致变的病机及其救误进行探讨,为临证减少或防止温病苦寒失误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