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初步评价针刺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纳入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60例,按1:1随机分配至针刺治疗组和假针刺对照组。试验过程中无法对干预操作者设盲,对受试者、评价者和统计人员设盲。针刺组取穴:患侧"大肠俞",双侧肾俞、委中、承山。针刺组各穴位均使用与假针刺组相同的泡沫垫。针刺组针刺"大肠俞"时,直刺40mm—70mmm,使患者产生局部的酸胀感,并触电感放射至下肢1次;针刺其余穴位至得气后,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假针刺组使用钝头针,取穴、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同针刺组,但针头仅接触皮肤表面,不刺入皮肤。两组治疗频次、总时间和次数相同,均为隔日一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研究周期包括1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4周随访期。主要结局指标是治疗期周均腿痛视觉模拟(VAS-LP)评分较基线期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期周均腰痛视觉模拟(VAS-LP)评分较基线期的变化值、随访期腿痛和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生活质量量表(SF-36)、Likert患者总体疗效自评、针刺盲法效果评价、针灸期待值评价。同时统计分析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脱落3例,完成治疗57例,完成随访57例。两组之间基线比较一致(P>0.05)。1.腿痛VAS主要结局指标:治疗期周均腿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针刺组为20.84mm(95%CI 16.36至 25.32),假针刺组为 15.61 mm(95%CI 10.67至 20.55),两组差值为 5.23mm(95%CI-1.29至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周均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组间差异为5-10mm之间,具有小的临床差异,治疗期结果具有临床意义。随访期腿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的差值,针刺组为19.98mmm(95%CI 14.20至25.77),假针刺组为 16.16mmm(95%CI 8.93 至 23.40),组间差值为 3.82mm(95%CI-5.24至12.8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第1、2、3、4、16、28周的评价时点的腿痛VAS较基线减分值分别是12.86(95%CI7.19至18.52)、17.25(95%C1 11.32,23.18)、24.50(95%CI 19.87 至 29.14)、28.76(95%CI 23.90 至 33.62)、20.82(95%CI 12.04 至 29.60)、19.75(95%CI 12.82至26.68);假针刺组在第1、2、3、4、16、28周的评价时点的腿痛VAS较基线减分值分别是 8.75(95%CI 4.23 至 13.27)、12.88(95%CI 7.00 至 18.75)、18.78(95%CI 11.8至 25.59)、22.03(95%CI 15.05,29.01)、16.39mm(95%CI 8.15,28.24)、15.93mmm(95%CI 7.93,23.93)。统计结果显示各评价时点两组间腿痛VAS较基线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腰痛VAS治疗期周均腿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针刺组为20.39mm(15.82至24.96),假针刺组为15.93mm(10.82至21.02),两组差值为4.46mm(-2.24至1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周均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组间差异小于5mm,差异不具有临床意义。随访期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的差值,针刺组在治疗期周均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相比较降低了 20.31,95%可信区间为13.88至26.74。针刺组为20.31(95%CI 13.88至 26.74),假针刺组为 15.20mm(95%CI 10.11 至 20.30),组间差值为 5.11mmm(95%CI-2.91至13.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周均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组间差异为5-10mm之间,具有小的临床差异,随访期结果具有临床意义。3.ODI评分治疗后ODI评分较基线变化值,针刺组为16.24(95%CI 8.54至23.94),假针刺组为 10.50(95%CI 0.96 至 20.04),两组差值为 5.74(95%CI-6.26 至 1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ODI评分较基线变化值,针刺组为15.30(95%CI 9.43至 21.43),假针刺组为 9.18(95%CI 3.63,15.41),两组差值为 6.12(95%CI-1.48 至1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临床最小差异值为14.9,结果提示针刺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临床意义上优于假针刺。4.2.4 SF-36针刺组与假针刺组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SF-36较基线变化值的差值为3.184(95%-6.20至12.5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SF-36各个维度与基线差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对于SF-36总分,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生理健康总评、心理健康总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SF-36量表8个维度分别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理功能、精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5 Likert患者总体疗效自评结果组间比较,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在第4周、第16周、第28周,Likert患者总体疗效自评结果一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对于患者总体疗效自评改善情况不优于假针刺。4.2.6安全性本研究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比较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安全性好。研究结论针刺对坐骨神经痛较假针组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可能是有效的,但须更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试验注册号:ClinicalTrials.gov NCT0277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