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热源条件与模式下ORC热经济性能的比较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亚临界ORC)的外部热源条件及不同热源条件下亚临界ORC与跨临界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ORC)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热经济性能的比较。对于亚临界ORC,首先从热经济学角度出发讨论了系统净输出功(Wnet),系统火用效率(ηex)及系统平准化电能成本(LEC)随烟气出口温度的变化。考虑到低温烟气余热的腐蚀性作用,分析了亚临界ORC低温烟气余热利用中固定烟气出口温度为其最低允许排烟温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基于亚临界ORC工质蒸发压力需低于其临界压力的热力学限制条件及合理的ORC系统的系统净收益应为非负的经济学限制条件,研究了亚临界ORC系统不同工质所能利用的热源条件,包括最大热源进口温度(Tgi,max),最小热源进口温度(Tgi,min)及最小热源质量流量(mg,min)。随后,对亚临界ORC性能指标(包括无量纲净输出功αWnet、ηex及年度化单位投资净收益NBI)与热源条件(无量纲烟气进口温度αTgi和无量纲烟气质量流量αmg)之间进行了关联式拟合。结果表明,对于Wnet和LEC,存在最佳烟气出口温度(Tgo,opt),对于ηex,在所研究的烟气出口温度范围内没有出现Tgo,opt。如果系统以Wnet和LEC为主要目标,在蒸发器夹点温差低于20 K的情况下,将烟气出口温度固定为其最低允许排烟温度是合理的。另外,不论纯工质或非共沸混合工质,工质可利用的Tgi,max随其临界温度(Tcr)的增大线性增加。对于纯工质,其可利用的Tgi,min受Tcr的影响较小,对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其可利用的Tgi,min随Tcr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不论纯工质或非共沸混合工质,随着烟气质量流量(mg)的增加,各工质所能利用的热源温度区间明显扩大,且各工质的mg,min随热源温度的增加急剧降低。αWnet、ηex和NBI随αTgi的增加分别呈二次函数、幂函数及线性函数形式增大,且NBI随αmg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大。对于亚临界ORC与跨临界ORC的比较性研究,仍是以Wnet,ηex及LEC为性能评价指标。首先基于性能寻优原则,对满足夹点温差要求的跨临界ORC中膨胀机进口温度和压力进行分析和确定,随后基于固定的烟气出口温度,对不同烟气进口温度下以R601为工质的亚临界ORC和以R134a为工质的跨临界ORC的热经济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跨临界ORC蒸发器夹点温差位于工质进出口之间时,满足夹点温差要求的膨胀机进口压力越小越好;当跨临界ORC蒸发器夹点温差位于工质出口处时,存在最佳膨胀机进口压力。无论对亚临界ORC还是跨临界ORC,随着热源温度(Tgi)的升高,Wnet均升高,LEC均降低;对于亚临界ORC,ηex随Tgi的升高单调增加,而对于跨临界ORC,ηex随Tgi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或保持不变)。此外,对于Wnet及ηex,存在一个热源温度区间,使跨临界ORC优于亚临界ORC,并且随着夹点温差的增大,该热源温度区间扩大;对于LEC,亚临界ORC始终优于跨临界ORC。最后,从经济学层面出发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亚临界ORC余热发电和溴化锂吸收式余热制冷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任意Tgi、mg及当地电价或冷价(Se或Sc)下,混合工质亚临界ORC和制冷循环均优于纯工质亚临界ORC。存在临界Tgi(Tgi,cr)、临界mg(mg,cr)及临界Se(Se,cr)使混合工质亚临界ORC和余热制冷循环的经济效益相同。若Tgi(或mg或Se)低于Tgi,cr(或mg,cr或Se,cr),优选制冷循环,反之,优选混合工质亚临界ORC,且Tgi,cr、mg,cr及S电,cr均随Sc与Se的价格比(α)的增大而增大。
其他文献
两相流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相对于传统的换热器以及常规热管具有:不受换热位置高差的影响,不受能量输送距离的影响,方便后期维修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实验和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江苏十个地区小家鼠的基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为国境口岸鼠形动物遗传进化规律和溯源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技术支持,并为物种种内基因差异比较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
期刊
期刊
对柴油机越来越高的节能要求和日益苛刻排放法规的颁布促使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诞生,从而揭开了柴油机燃油喷射技术的新篇章。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是一种高柔性的燃
学位
骨组织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受到力学刺激的调控。成骨细胞,作为骨组织内的力学感应单元之一,对存在于骨组织中流体剪应力(FSS)刺激具有力学敏感性,并在FSS刺激作用下对
期刊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nt的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介导其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在人类的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针对人类不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