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对兔髂骨贴附移植植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目的:探讨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体内基因转染的可行性以及对兔下颌骨髂骨贴附移植植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pIRES-hVEGF165-EGFP+电穿孔组,B组:PIRES-hVEGF165-EGFP注射组,C组:生理盐水+电穿孔组。取兔自体髂骨贴附移植于下颌骨后,按组别在移植骨周围分别注射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EGFP(A、B组)和生理盐水(C组),A、C组术后即时施加电刺激,B组不施加电刺激。术后3、7、14、21d切取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取心、肝、肾组织学HE染色,取右心血检测肝、肾功能(ALT、AST、BUN、Scr);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蛋白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对VEGF蛋白表达和MVD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兔血清中的ALT、AST、BUN、Sc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17),A组心、肝、肾组织学染色显示各器官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正常,无变性、坏死。荧光显微镜下观测GFP示A组3d时可见明显绿色荧光蛋白表达,7d达到高峰,14d表达渐弱于7d,21d明显减弱,但仍可以观察到荧光;各时间点GFP表达明显强于B组,C组未见GFP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VEGF阳性表达于新生小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间质细胞中,VEGF蛋白分布范围与染色强度以A组最明显,各时间点VEGF灰度值A组与B、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7),B组、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05),A组各时间点VEG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B、C组。按照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显示A组MVD明显高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C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三组VEGF蛋白表达与MVD之间均成正相关(p<0.01)。结论:1.电脉冲介导的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EGFP体内基因转染安全可行。2.转染VEGF可以促进兔下颌骨髂骨贴附移植早期再血管化。第二部分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对兔髂骨贴附移植成骨作用的影响目的:探讨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体内基因转染对兔下颌骨髂骨贴附移植骨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pIRES-hVEGF165-EGFP+电穿孔组,B组:pIRES-hVEGF165-EGFP注射组,C组:生理盐水+电穿孔组。取兔自体髂骨贴附移植于下颌骨后,按组别在移植骨周围分别注射重组质pIRES-hVEGF165-EGFP(A、B组)和生理盐水(C组),A、C组术后即时施加电刺激,B组不施加电刺激。于术后第3、7、14、21、70d将移植骨连同宿主骨一同切取,大体观察移植骨成活情况,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第3、7、14、21、70d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钙素(0C)、骨桥蛋白(OPN)、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比较各组间的表达差异,检查移植骨改建情况,同时用排水法测量移植骨术前和术后70d的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术后70d各组移植骨与宿主骨之间完全融合,移植骨在三维方向上均有吸收,A组骨块体积明显大于B、C组;A、B、C三组移植骨的吸收率分别为55.25%、62.38%和64.25%。HE染色显示术后70d各组移植骨完全成活,未见死骨及吸收后空泡,未见破骨细胞,A组移植骨与宿主骨交界面骨性连接较B、C组明显,未见明显纤维连接。各组VEGF、OC、OPN、COL-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灰度值检测及分析显示,7d、14d及21d时,A组VEGF蛋白表达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d时,A组OC蛋白表达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7d及14d时,A组OPN蛋白表达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d、14d及21d时,A组COL-Ⅰ蛋白表达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余各时间点两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电脉冲介导pIRES-hVEGF165-EGFP体内基因转染可以提前和促进兔下颌骨贴附移植骨改建过程,提高改建质量,降低移植骨吸收率,促进骨体积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