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高速铁路作为当今世界“交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其带来的交通便利,愈来愈改变着区域经济空间的分布格局。一方面高铁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周围地区扩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资源要素的再分配,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整个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高铁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要素集聚的吸附效应,而经济发展落后、交通区位不佳的城市则面临人才、企业等资源流失的困境,区域间差异被进一步拉大,趋于极化发展。高铁开通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区域空间极化程度加深,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实例,基于空间极化视角构建区域发展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结合GIS分析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和经济潜力模型,从空间上描述中原城市群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特征,探究高铁开通对中原城市群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采用崔王指数、KZ指数等极化指数模型,衡量中原城市群空间极化程度,对空间极化发展方向进行研判。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将高速铁路开通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从城市群整体层面和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城市层面综合研究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空间极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空间极化格局整体表现为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型格局,高速铁路对空间极化格局有明显交通指向性,沿京广线形成了极化轴带;中原城市群整体空间极化程度呈波动性上升,极化方向上主要表现为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城市方向上的空间极化程度逐年加深。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以高铁为代表的可达性指标对城市群空间极化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其对沿线与非沿线城市要素集聚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要素集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非高铁沿线城市要素集聚没有明显促进作用,造成中原城市群高铁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空间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