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BPA)具有雌激素活性,对原代和子代生殖系统及其发育、脑、神经、免疫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随着含BPA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环境和食品中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本论文探索了BPA降解新途径,从有益菌中筛选可以高效降解BPA的菌株,研究菌株降解BPA活性物质来源,并通过制备缓释酶制剂探索在实际罐装食品中的降解应用。首先以有益菌为基础,筛选得到6株可高效降解BPA的菌株,37℃培养48h后BPA的降解率为20.34%~64.83%;采用GC-MS分析了罗伊氏乳杆菌的BPA降解产物,表明未形成其他菌降解BPA产生的羟基苯乙酮(HAP)、羟基苯甲醛(HBAL)、羟基苯甲酸(4HB)、苯酚等有毒有害物;进一步优化了罗伊氏乳杆菌对BPA的降解条件,当培养基中BPA浓度为600~1200μg/L、初始pH6~7、接种量0.1%,35~37℃培养32h后的降解率可达69.90%。接着分别研究了罗伊氏乳杆菌胞外、胞内发酵产物及菌体吸附对BPA的脱除效果,发现起作用的主要是胞内发酵产物;进一步通过蛋白酶及硫酸铵处理,初步得到了活性酶产物。接着制备了酶缓释制剂,选用PLGA7510和PVA为材料,且比例为2.5:1时,得到的酶缓释制剂的缓释效果较好。最后,研究缓释酶制剂在3种实际罐装饮料中的降解应用。通过对罐装前饮料投加缓释酶制剂,巴氏灭菌后分析缓释酶制剂酶释放可延长至40d以上。实际灌装样品中BPA迁移量随储存时间缓慢增加,30d时趋于稳定,3种饮料中总含量均达到约30μg/L,而在缓释酶制剂作用下,1d以后BPA含量下降至0.8~1.0μg/L之间,30d后,BPA含量几乎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