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1基因5’非编码区多态性与新扬州鸡早期生长和产肉性能的关系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c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影响动物肌肉、骨骼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但自然存在的IGF-1基因5’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差异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鸡早期生长和产肉性能,至今未见综合报道。为此,以150只非同胞新扬州鸡为材料,采用PCR-RFLP法检测了IGF-1基因5’非编码区基因多态性,测定了各基因型个体0~12周龄体重和体尺的生长速度、12周龄屠体组成和主要肉质情况、血清IGF-1和相关激素浓度、肌肉IGF-1mRNA的丰度。并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分析了基因变异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初步探索了此基因变异影响表型性状的途径。结果显示: 1、新扬州鸡IGF-1基因5’非编码区PCR产物经Pst1酶切后出现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16%,+/-基因型频率为45.33%,+/+基因型频率为38.67%。 2、在0~12周龄内,Pst1“-”等位基因,对体重生长和体形指数(体重和胫长或胸骨长的比)呈显著的正向效应(p<0.05=,使鸡的体格朝向体重大、胫骨和胸骨相对短的肉用方向发展,而Pst1“+”等位基因相反:无论公母都有-/-基因型鸡平均体重高于+/+基因型鸡的趋势。且公、母合并分析4、8、10、12周龄都差异显著(p<0.05);体重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量以及胫长累积生量的变化趋势与体重累积生长量一致,但是10~12周龄时-/-基因型鸡胫长的平均绝对生长量显著低于+/+基因型(p=0.03)。所以12周龄的胫长指数-/-基因型鸡极显著高于+/+基因型鸡 (p=0.01)。 3、基因型对大多数内脏生长的效应不显著,12周龄各内脏重的最小二乘均数仅肝重率-/-基因型显著低于+/+基因型(p<0.05)。 4、基因型效应呈现性别差异、组织差异和发育变化的特点:在公鸡中,体重和胸骨长的累积生长量的最小二乘均数都有-/-≥+/-≥+/+的趋势,而在母鸡中呈
其他文献
超低温保存是指在超低温度低于-80℃保存生物材料的保藏技术,应用于育种材料和种质保存技术,通常在液氮(-196℃)作为超低温冷源。本研究选用PH6WC、郑58、昌7-2、9801和齐319
禽类品种间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本质上都是由于基因种类的差异和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所致。对同一个体不同组织或不同个体相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可获得与生命过程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和化学结构相似原则,通过理论分析选择了17种与D-半乳糖结构相近的化合物作为大豆凝集素的潜在配体,试图采用红细胞凝集法从中筛选与大豆凝集素亲和力较高的配体,研究其对大豆凝集素与小肠上皮细胞体内结合率的影响。并比较温湿处理条件对大豆凝集素残留率和凝血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大豆凝集素高亲和力糖配体的筛选。以2%兔血红细胞悬液为材料,采用凝集试验法,判断抑制SBA凝集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