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7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正式部署了北京市帮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帮甘肃省,上海市帮云南省,广东省帮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帮陕西省,浙江省帮四川省,山东省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帮青海省,福建省帮夏回族自治区,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市帮贵州省的对口帮扶工作,标志着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全面展开。2002年,国务院又作出了珠海市、厦门市对口帮扶重庆市的决定。至此,东部共有15个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区、市)(西藏为一个贫困片区,整体享受重点扶持政策),东西扶贫协作已涉及26个省(区、市)。各有关省(区、市)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东西协作扶贫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针对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这种帮扶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运用数据包络技术(DEA),基于产出导向,测算了1993~2008年各省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和相对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而分析了影响它们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东部地区帮扶省份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空间溢出促进了被帮扶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的增长,但抑制了被帮扶地区技术效率的提高。其中,对被帮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2.在对随机前沿分析(SFA)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说明后,进而指出Coelli等人的1992年模型与Coelli等人的1995年模型不具同源性,即这两种模型之间不能进行假设检验。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假设各省的生产函数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Coelli等人的1995年模型,采用本文的样本进行了估计。通过估计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各省历年的前沿技术进步率、相对技术效率、要素配置效率变化和规模经济效率变化,并进一步计算得到样本期内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随后分析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东部地区帮扶省份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空间溢出促进了被帮扶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发展。其中,对被帮扶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而对其两个分解项的影响均不显著。3.在分析了数据包络技术和随机前沿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分别用两种方法测算了样本期内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进而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对口帮扶效应。研究结果证明:东部地区帮扶省份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空间溢出的增长率,推动了被帮扶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的发展,但这些影响有些显著,有些并不显著。4.考虑到数据包络技术在测算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时,没有剥离环境变量和随机噪声的影响;而随机前沿分析虽然剥离了随机噪声的影响,但它对函数形式有明确的限制。综合两种方法,本文以三阶段数据包络技术为基础,重新测算了样本期内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此种方法的好处是,既能剥离环境变量、随机噪声和管理无效率对投入(或产出)的影响,又不要求设定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的具体形式。通过分析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东部地区帮扶省份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空间溢出,促进了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技术进步项的增长,但抑制了它的技术效率提高,且这些作用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本文结合国情,运用数据包络技术、随机前沿分析、三阶段DEA等科学的方法,分析了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的政策效应,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具有以下创新之处:1.较系统的分析了数据包络技术(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的区别与联系。2.详细的说明了三阶段数据包络技术的理论来源。3.本文将我国各省(区、市)之间的对口帮扶关系(北京帮扶内蒙古,天津帮扶甘肃,上海帮扶云南,广东帮扶广西,江苏帮扶陕西,浙江帮扶四川,山东帮扶新疆,辽宁帮扶青海,福建帮扶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帮扶贵州,珠海市、厦门市对口帮扶重庆市)引入到空间矩阵中,使得本文构建的空间矩阵更符合我国现实情况。此种做法尚未见先例。4.本文发现,不管是运用哪一种方法分析,东部地区帮扶省份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空间溢出,均促进了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的发展,且这种作用在统计上显著;而对西部地区被帮扶省份技术效率的影响尚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