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油菜种植区发生广泛,严重影响了油菜作物产量和安全。近年来由于化学药剂的大规模使用,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需要寻找新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手段。生物防治由于对环境污染小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一种防治途径,并且已有多项研究已经被投入到商品化。截至2014年12月,已有3335种生物农药被登记注册,其中以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有376种。从2011年至今仅枯草芽孢杆菌就有706项专利,类芽孢杆菌有82项专利。本实验从油菜和小麦表面、组织内部及其根际土壤中随机筛选出175株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了5株拮抗效果较好的细菌,对5株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无菌滤液室内平板测定,产蛋白酶测定,通过16SrDNA、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BLAST同源性比对和聚类分析,确定为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研究结果如下:1、从实验田中采集油菜、小麦根际土壤,采摘油菜、小麦植株。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油菜、小麦根际土壤,油菜、小麦植株表面和组织内部,共分离出175株细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之后得到了5株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株,命名为Y10、T21、T22、T23、T24,利用继代培养测定拮抗效果复筛,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率为44.5%-66.7%。其中Y10的抑菌效果最佳为66.7%,拮抗稳定性最佳。2、通过对拮抗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表明5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兼性厌氧或者好氧,接触酶反应为阳性,通过16SrDNA和gyrB基因对5株细菌菌株进行测序并且分析。通过16Sr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0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T21、T22、T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24为莫哈伟芽孢杆菌(B.mojavensis)。通过对T21、T23菌株的gyrB序列分析,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T21、T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3、对该5株菌株进行生防机理研究,通过无菌滤液进行高温处理(120℃,40 min)进行平板对峙发现高温处理代谢产物对油菜菌核病几乎无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拮抗作用可能是酶类、抗生素等不耐高温物质的作用。在脱脂蛋白培养基上接种拮抗菌株,均有圈状透明带出现,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可以产生蛋白酶。推断其是抑菌原因之一。4、分别通过离体叶片和室内盆栽植株试验测定5株拮抗菌株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效果。离体叶片试验事先将5株拮抗菌株分别制成发酵液和无菌滤液,提前24 h喷施于油菜叶片表面然后将直径为6 mm的油菜菌核病菌块接种于叶片上。离体叶片的结果表明,拮抗菌株菌液在离体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率为8.0%~65.0%、拮抗菌株的无菌滤液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率为5.0%~13.0%。其中T23离体叶片的发酵液和无菌滤液均为5株菌株中效果最高。盆栽试验在叶片接种油菜菌核病菌块时,采用物理针刺方法,在伤口处接种菌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菌液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率为4.7%~56.8%。拮抗菌株的无菌滤液抑制率为15.5%~39.3%。其中T22的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为56.8%。T24无菌滤液抑菌效果最好,为39.3%。本实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T23对油菜菌核病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