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合作式组织模式设计——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al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队伍庞大”的政府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立足江苏省实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典型案例和综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江苏省政府农技推广组织的发展现状和暴露出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越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层次过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分散,人员素质较低,经费短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联系松散等。因此,必须寻找其它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来弥补政府的缺陷,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本文运用第三部门理论证明了农业高校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主体的必要性,而农业高校所具有的科研、教育、社会化服务职的有机结合为其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主体提供了充分条件。通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江苏省农业高校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现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科研、轻推广、科研经费少等。 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和农业高校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中都有局限性,因此,要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就必须实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公共治理。但是,目前二者之间尚未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式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主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的成功经验,构建了新时期我国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两种合作模式: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农业高校主导型合作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强政府农技推广组织与农业高校间的合作,实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区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发展尤为缓慢,这不仅仅是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造成的,人才的缺乏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公共部门干
学位
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百年历史,在不断地效仿美、日、欧、苏等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发展模式的进程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已褪去诞生之时的“稚嫩”,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具有社会发展适切性的模式。工程教育作为科技进步的先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不同的工程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技
军队干部转业回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为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军转干部转业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利益,同时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建设,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