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溃疡病(Bacteria Canker of Tomato)是由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p.michiganensis,Cm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来筛选对番茄溃疡病菌表现颉颃作用的链霉菌,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对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对从番茄根围土壤中分离出的170株链霉菌及本实验室保存的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颉颃作用的24株链霉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共得到67株对番茄溃疡病菌具有颉颃活性的菌株,抑菌圈直径为1.0~6.5 cm。其中15株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4.0 cm以上),占测试菌株数的7.13%,在这14株菌中Z-L-22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6.5 cm。Z-L-22菌株的无菌发酵液除对番茄溃疡病菌具有很高的颉颃活性外,还对其它革兰氏阳性菌如: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通过对菌株Z-L-22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西唐链霉菌(Streptomyces setonii)相似,且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达99.4%,因此将菌株Z-L-22初步鉴定为西唐链霉菌。 试验还对影响菌株Z-L-22抑菌活性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黄豆浸汁培养基(pH 7.0),每250 mL三角瓶装量25 mL,(30±2)℃,200 r/min振荡培养72 h。 菌株Z-L-22的发酵粗提液对热、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高温及强酸碱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抑菌活性。对活性物质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该物质同时存在于发酵液与菌体之中,具有脂溶性和有水溶性。通过乙酸乙酯抽提、旋转蒸发制备的活性物质粗提液经薄层层析(TLC)分析后,共分离出四个组份,其中仅组份Ⅰ与组份Ⅱ对番茄溃疡病菌表现抑制作用;紫外及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分别为:253 nm、424 nm和443 nm。通过对粗提液理化性质初步研究,推测该活性物质为多组分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