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果实抗性潜伏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与RAPD分析

来源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室内诱导获得对特克多表现不同水平抗性的9个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 Curt.) Arx]菌系和一个野生敏感菌系中共挑取29个单孢菌株。对29个菌株进行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生物学特性测定,进行敏感菌与不同水平抗性菌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敏感菌系和对特克多表现不同水平抗性的菌系中挑出的单孢菌株,也分别对多菌灵表现敏感与不同程度的抗性,EC50值在0.04~686.57μg/ml之间。敏感菌株与R/S<6的低抗菌株之间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致病力、产孢能力方面无多大差异,但都与R/S≥6的抗性菌株差异较大。经过温度、PH值、碳源、和光照的不同处理后,菌丝体的生长仍以敏感菌、R/S<6的低抗菌快于R/S≥6的抗性菌,而对于孢子的萌发,敏感菌与抗性菌之间的差异没有一定的规律,抗性菌经8次无毒转代培养后,抗性水平并未下降,只是随着转移代数的增加,菌丝体生长速率有所降低,抗性遗传表现稳定。6个引物对29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71条带,其中50条为多态性图带,多态检测率为70.42%。利用UPGMA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在遗传距离0.42处把供试的29个菌株分为两大遗传聚类组:Ⅰ组R/S<6、Ⅱ组R/S≥6。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抗性倍数、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与长辈的溺爱下,生活圈子狭小,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以孩子为中心.幼儿首先步入的是这样的一个成人社会,而且家长对于孩子,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