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的健康不断遭受着威胁。1980年代以来,公众健康工作者们逐渐明晰,许多健康问题的最终根源,都是来自物理、社会环境的影响,这转变了此前健康是医疗卫生专属领域的传统认识。事实证明,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与城市的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对城市空间建设的反思,特别是对作为人类的活动中心的人居环境的检讨,使人们意识到,塑造一种有机的城市住区形态,使得住区的物理环境达到健康状态;创造一个有利于推进健康行为的城市住区空间,从而改善住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当前城市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科医学理论下,健康概念已经扩展到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广阔范围,对于住区空间而言,健康状态的实现有赖于健康行为的发生,因此,论文选择住区空间的健康行为活动作为健康促进出发点,引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并以行为改变的三种方式——强化方式、刺激控制方式和认知行为方式为基础,探索健康行为活动与住区空间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健康导向下的住区空间构成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营造策略。健康行为改变的三种方式与空间环境的逻辑关系决定了满足健康需求的住区空间内容,包括与强化方式对应的基础要素——自然空间;与刺激控制方式对应的主体要素——运动空间、休闲空间、交往空间;以及与认知行为方式对应的扩展要素——健康教育空间,论文针对这些空间构成内容提炼了健康化塑造的要素。依循以上满足健康行为需求的住区空间构成要素特征,论文分别提出了自然空间、运动空间、休闲空间、交往空间和健康教育空间的住区健康空间塑造目标,从各健康活动的空间特性角度论述了作为要素的健康空间营造要点。而住区居民健康行为活动是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针对健康的行为活动规律,通过整合节点空间,建构健康骨架,营建健康片区,论述了作为系统的住区健康空间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