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就在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上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论也在愈演愈烈,欧盟、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以转基因产品生产和消费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为由,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转基因管制政策。我国也以同样的理由实行了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并将大豆种子、大豆、豆粕等列入了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 虽然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实施的出发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但是作为与贸易密切相关的管理政策,它的实施极有可能对大豆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分析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鉴别影响我国大豆贸易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我国大豆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并试图阐明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本研究提出了两大假说:分别是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实施会作为贸易技术壁垒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实施会提高我国大豆出口竞争力。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我们先从理论上推导了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大豆贸易的可能影响,随后通过建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研究的结果显示理论预期和实证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论文就这些差异给予了相应的解释。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实施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在短期内,确实抑制了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但是长期效果却不明显;而且,在当前形势下,实施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大豆的出口竞争力。 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转基因管理政策,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其次,大力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提高国产大豆的质量和产量;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合理运用“黄箱政策”,强化对大豆产业的支持;此外,还应当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大豆生物技术研究。